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加速度)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加速度)

问题8:上述结论要用实验论证,如何设计?
课堂小结:
1、定义
2、公式
3、含义
4、单位
5、应用
6、产生和效果
课外学习
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加速度
查找与加速度有关的资料
如:动物趣闻“沫蝉的加速过程”
回答
举例说明
回答
观看交流发言
猜想、发表意见
分析数据
思考讨论
总结、回答
1)各车的初末速度大小都一样。
2)各车的速度变化量也都一样。
1)1、2物体做的运动都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
2)1物的加速度越来越小,2物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知识升华: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加速度这一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问题7:大家结合实践生活思考一下,加速度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骑车时你是如何改变速度的?
经过讨论得出
加速度的产生:有力的作用
加速度的效果:有速度的变化
a:加速度
△v:速度变化量
△t:时间
a=△v/△t
问题4:导练
结合定义,大家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速度越大(小),加速度就越大(小)
2、速度变化越大(小),加速度就越大(小)
举例说明:(出示多媒体图片)
1、上海磁悬浮列车以430Km/h匀速直线行驶。
2、长征系列火箭升空的开始阶段。
结论:
1、a的大小与v无关
飞机、汽车、摩托车哪个快?
大家的回答对否?请看一段精彩视频“飞机赛车大比拼”,看后大家谈一谈体会。
1、它们三者并非是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运动称为变速运动;
2、它们最后的速度不同,飞机最大,摩托车最小;
3、开始的时候,摩托车速度变得最快,飞机速度变得最慢。
……..
新课讲解:
所以在变速运动我们还要引出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即“加速度”
由学生主动上黑板做这三个阶段的加速度。
解:该车的运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教学设计
授课人:授课时间:
课题
加速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理解加速度的含义,知道它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明确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能够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以及这三者与加速度的关系,提升学生对概念认知的高度;会利用公式或图线求出加速度,从中可知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从而明确了加速度的矢量性;通过对知识的拓展,使学生不仅领悟了加速度的效果,而且对于加速度的产生也有所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物理学习的科学性、生活性、系统性,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发现物理学中的美,懂得利用数学这一有力的工具来认知广阔的物理世界。
教学重点与 难点
加速度的概念的确立;
区分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
在图像中会求出加速度。
教学方法与 手段
利用真实有趣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物理现象;设置有效的问题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即“问题引领法”;理解概念时可以采用举例、类比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资源
使用教材的构想及学情预估
结论:(1)加速度的单位m/s2
(2)加速度是矢量
(3)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则加速;二者反向,则减速。
(4)加速度为0,则是匀速直线运动。
(5)加速度不为0,若是常数,则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6)在v-t图上加速度用v-t图线的斜率来表示
问题6:大家判断一下物体1、2的运动类型?它们的加速度的变化如何?
结论:
整理出公式
a=△v/△t
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并给出结论
1)V很大,但a为 0。(如在空中高速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V很小,但a很大。(如点火发射时的火箭)(如起动时摩托车)
由学生描述运动,并且上前亲自模仿运动,再联系生活谈谈这样的运
动的合理性;
3)各车发生上述速度变化所须时间不同。
4)在不同的时间内几车速度变化量都一样。
5)轿车速度变化最快。
体会、总结
速度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多少都不能反映出速度变化的快慢。
相同时间比较速度的变化,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相同速度变化比较发生时间,相同速度变化用时越短,加速度越大。
思考回顾
比较描述快慢的物理量都是采用比值的定义给出的。
2、a的大小与△v无关
3、a的大小与△v/△t有关
问题5:科学实践
例:一公交车在两站间的运动v-t图如下:
t(s)
则:
(1)该车的运动分几个阶段?
各做什么运动?
(2)各阶段的加速度?
师生共同讲评结论的合理性。
再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加速度的单位
(2)加速度是矢量吗
(3)在图象上如何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以及变化?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体验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在课程引入时,一定要引人入胜,通过精彩的视频内容,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让学生理解加速度是反映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同时要加强利用数学图象解决物理问题的教学。
4)哪个车速度变得大呢?
5)哪个车速度变得快呢?
通过上述一组问题的讨论,
如何比较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提示:大家回想一下,以前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定义反映快慢的物理量呢?
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比值的方式得出了加速度的定义。
即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的时间的比值。
(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或速度变化率)
结合定义,用公式来表述为
问题2:主动探究
我们如何定义“加速度”这一物理量呢?
提示:回顾以前学过的一些描述快慢的物理量的定义都是与时间、比值有关。具体来说,如何比较快慢呢?
为了帮助大家认识这一个新物理量下面请大家来分析以下几种车辆的速度时间数据。
问题3:科学探索
1)各车的初、末速度?
2)各车的速度变化量?
3)各车发生上述速度变化时所须时间?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新课引入: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使我们认
识了描述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物理量它们分别是:
(时间、位移、速度)
我们周围物体的运动是丰富多彩的,如运动路线的不同,运动快慢的变化,仅用这几个量来描述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问题1:导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