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
33
1.相互依存理论:库珀、基欧汉和约瑟夫· 奈。
2.世界体系论:沃勒斯坦在其专著《现代世界 体系》。 3.霸权稳定论:罗伯特· 吉尔平。 4.国际机制理论(Internation Regime)即新自 由制度主义。 5.文明冲突论:汤因比、亨廷顿
34
人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一致认为, 国际无政府状态是造成国家追求权力, 国际冲突无 法避免的深层次原因。国际关系的现实是由国际无 政府状态造就的。
24
◆人性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性本恶。
国家是国家体系最主要的行为主体。 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
19
D.全球治理 1991年冷战结束,全球治理理论诞生。 主要模式:“地球村”模式、世界政府模式、 “和平区”与“动乱区”模式、“三大经济区”模式。
全球治理理论从本质上属于自由主义。 当代全球治理理论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是詹姆斯· N· 罗斯诺人。
20
(二)现实主义
1、产生的背景
2、代表人物 3、主要流派:
2、研究国际关系应该从体系和单位层 次着眼。
3、国家首要的目标不是权力的最大化,而
是维持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即权力本身不 是目的,而是手段,国家的终极目的是通过 权力获得安全。对一国来说,权力有一个适 当的量,太大或太小都危险。
4、强调国家实力而非意图。“实力是国家
安全和独立的基础”,而一国的意图是不确 定的。
自由主义的历史观是进步的,合理的人类社会的 规范设计是可以实现的。
13
3、代表人物: 康德:法制状态和永久和平 威尔逊 英国议员诺曼· 安及尔等
威尔逊提交给 巴黎和会会议的发 14 言稿的第一页
罗伯特· 基欧汉(Robert Keohane)
非常谨慎的将自由主义的进步 观念限定为相信“至少有累积的进 步的可能性”。
国际关系
《近代国际关系史纲》,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国际关系史》,法律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
1
一、国际关系内涵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政治 学的一个分支,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 其它独立实体之间的多次关系——集团、国家、跨 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 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 面的关系。即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 殊社会关系。 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 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18
C.共和自由主义: 民主和平论
主要观点有: (1)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彼此也不大会使用武力或以 武力相威胁,; (2)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 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易于以武力解决争端。
理由:一是民主国家内部的制度约束,一 是民主国家之间共同的民主规范和文化。
标。 道德和有关的价值概念是相对的。 维护国际和平最好的方式是依靠均势。
25
◆结构现实主义的基本观点:
1、提出体系结构的新概念。 “一个体系包括两个变量,一是结构,一是单位。” 国际体系中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即 “各部分的排列组合产生了结构,排列的变化导致 结构的变化”。 体系 结构三个要素:一、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而非 等级的;二、国际体系是由功能相同的国家行为体 互动构成的;三、国际体系的变化是由体系内力量 分布不同引起的。前两个要素是一直不变的,一直 处于变化的是第三要素。因为体系内力量的大小总 是处于变更状态之中。 26
自由主义有条件地继承了理想主义的理论假设
11
自由主义理论的三大理论预设
首先是对人性的乐观看法。
其次是在承认个体的自利与竞争倾向的基础
上,认为个体有共同利益,可以进行合作。
再次是进步的观念,这是自由主义的核心观
念。
12
2、曼宁把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概括为如下几 点: 自由主义认为人性是向善的,并且是可以教化的; 个人的自由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个人自由与福利、社会正义和安全有赖于法制;
B.新自由制度主义 或“制度论”(institution theory)或“规制理论”(regime theory)
所谓“规制”指的是“一系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 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体对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的 预期围绕它汇聚起来”。(斯蒂芬· 克拉斯纳)
国际制度有三种形式:国家间协议和条约;产生于建 设性的正式安排;也可以是暗含的,如美加特殊关系。 国际制度有共同目的:避免无政府状态、降低冲突的 潜能,实现有控制的发展。 代表人物:基欧汉、奥兰· 扬、恩斯特· 哈斯
5
(英)霍布斯《利维坦》强调权力在人类政治 行为中的重要性。 (法)让· 博丹《国家六论》提出了著名的主 权理论,他认为,主权是一切至高无上的权威。 (法)黎塞留提出“天然疆界”理论《政治遗 书》中指出:“我秉政之目的在于,为高卢收回 大自然为它指定的疆界。” (荷) “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 法》,指出主权国家的关系要用法律形式来调整。
16
新自由制度主义基本理论:
第一、无政府状态对国家行为的影响并不太大。 第二、国家间通过制度设计可以增加彼此间的 合作。 第三、强调绝对收益对一国利益带来的影响。 第四、认为国家的优先目标是经济福利,因为 它能更容易形成国家间的合作,并从中得利。 第五、判定一国的对外意图比一国实力更重要。 第六、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决定了国家能够通 过制定有效的国际制度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第七、除国家外,国际间还存在其他重要的行 17 为体。
30
1999年温特发表的《国际政治的 社会理论》,主张用社会理论重读国 际政治,标志着建构主义建立起较为 完善的理论体系。
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利益的确具有 决定性作用。它所遵循的逻辑是:观 念建构利益,利益建构权力。
31
建构主义认为: 人、组织或国家的行为都是社会建构的, 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
两个核心概念:
一,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的 主流观点塑造成的,而不是由物质力 量驱使成的;二,社会舞台上出现的 角色受到的影响来自于他们的身份和 兴趣、而不是本性。
32
四、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主题 老:国家利益理论、权力冲突理论、均势理 论、霸权稳定论、体系论、相互依存理论、 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弈论、合作理论、集体 安全理论。 新:软权力理论、地缘经济学、文明冲突论、 国际机制理论、国际冲突新论、民主和平理 论、世界秩序理论、两枝政治论、全球化新 论、国际安全新论。
福山:在冷战后也出现了 以“历史终结”为代表的新的 乐观浪潮,认为共产主义的失 败可以预见一个自由民主主义 的全面胜利。
15
4、60、7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
A.相互依存理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 基欧汉,约瑟夫· 奈,理查 德· 罗斯克兰斯等。代表作是《权力与相互依存》、 《跨国关系和世界政治》、《贸易国家的兴起》。 注重跨国关系研究;强调复合相互依存。
28
(三)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 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 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 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 “顺应”。
29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 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 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 结构内的过程;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 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 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 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 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 构性质的改变 (图式改变)。
27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和前提假设
第一,国际关系体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未来都 将处于无政府状态。 第二,大国本身具备用于进攻的强大的军事力量。 第三,一国永远无法把握其他国家的意图。 由于大国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不信任感,致使大国一 方面经常隐藏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要求 国家在判断他国意图时必须小心谨慎。 第四,生存是大国的首要目标。 第五,大国是理性行为体。
2
国际关系包括的内容:
1、国际关系理论 2、国际关系的历史 3、国际关系现实
3
第一讲
国际关系理论
一、国际关系内涵
二、国际关系的缘起 三、国际关系理论 四、20世纪国际关系研究主题
4
二、国际关系的缘起
(一)西方 古代希腊城邦之间 三次布匿战争 的地中海世界 (希)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 实主义理论的先驱,指出“国家间政治即权力政 治”。 (意)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也阐述现实 主义理论。
6
最初时,只有英国将国际关系作为一门专门领域进 行研究。 在1919年,威尔士大学设立了国际政治的教授职, 成为最早针对国际关系进行专门研究的大学。
在1920年代初期,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成立了国 际关系的研究系所。 虽然亚洲和南美洲也有研究国际关系的学院,但针 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仍是在欧洲和北美洲。
人性现实主义 防御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进攻性现实主义ຫໍສະໝຸດ 21(二)现实主义1、对二战进行反思的产物。 Should be==to be 1948年汉斯· 摩根索的《国家 间政治》标志着现实主义真正确 立了自己在国际关系理论界的主 导地位。
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 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 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
22
2、发展历经三个阶段, 三个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