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鉴赏 论文

琵琶行鉴赏 论文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白居易尤为著名的是属于感伤诗的两篇长篇歌行,即《长恨歌》和《琵琶行》,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的第二年。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

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

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

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谕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歌妓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

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来,这说明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抱着同情与尊重的态度,一个封建官僚能够这样是很不容易了。

全篇是写诗人在寻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一个从京城流落此处的善弹琵琶的倡女。

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

诗人与琵琶女虽有官、妓的悬别,遭遇却有类似点。

他们都曾在京师,都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写来楚楚动人。

诗分为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为第一段,写江边送客而遇倡女,邀请过船弹奏琵琶。

“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寻阳”是当时江州的治所,今江西九江市。

“寻阳江”即称寻阳北的一段长江。

首句单刀直入,点明江边夜中送客,妙在次句环境的烘托。

夜里,又是一片瑟瑟秋风,枫叶和荻花在风中摇曳,沙沙作响,色调黯淡,气象萧索,是主客凄凉伤别情绪的最好的衬托。

“荻”是生长在水边的一种植物。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当主人下了马,客人登上船,举杯饯别时,却连助兴的音乐也没有。

“管”指管乐器,“弦”指弦乐器,“管弦”即泛指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因为无乐,所以醉不成欢,分别本来触人愁怀,无乐就更使人感到心境悲惨。

展现在面前的,只有那茫茫的江水,和水中那一轮孤独的明月倒影。

这里把缺乏音乐点染得非常突出,为下文闻乐追寻做好了铺垫。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正在感到无乐的孤寂时,忽然水面上传来琵琶的声音,真不啻空谷足音,于是主人不再上马归去,客人也不开船启行了,都为音乐所吸引,共同向那乐声追去。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暗问”是黑暗中问询,因为是在夜里,弹者听到问声,把琵琶停下来,却欲答末答。

“欲语迟”,人还没有出场,人物的身分、情态、心境已在这三个字中隐隐透露出来。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靠近,邀弹者过船相贝,添洒张灯,重新整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到这里为止,我们看到的琵琶女,是她夜里在江船中独弹琵琶,听到询问声之欲应还休,受到邀请后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起面孔。

她本是“长安倡女”,为什么如此忸怩作态起来了呢?原来今非昔比了。

过去在长安是“妆成每被秋娘妒”,如今是“年长色衰”,委身为商人妇,漂泊于江湖间,不愿再在人前抛头露面了。

在这些情态背后,隐藏着琵琶女盛衰升沉的复杂心绪,耐人寻味。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明白,诗人为什么无一语及其衣着相貌,专着意在情态上,正是为写琵琶女的沦落身世酿造气氛。

这一段笔墨藏头露尾,引人入胜。

从“夜送客”引到“无管弦”,从“无管弦”引到“琵琶声”,上满是红叶,和水中芦荻的白花一起点缀着秋色。

这时,诗人送客来到江边。

主客登船饮酒,想驱走离别的悲凉,但谁也提不起兴致,连一句可以解闷的话也说不出来。

推窗望去,寒江茫茫,水波不兴,一轮明月浸在江心,越发显得凄清。

忽然,从水上传来动人心弦的琵琶声,诗人和他的朋友都听得入迷了。

顺着声音找去,原来是一位独守空船的妇人,在用琵琶排遣自己的寂寞和哀愁。

于是,诗人移船相近,邀请她过来相见,并且拨亮灯火,重新安排了酒宴。

这妇人带几分羞怯,推辞着,迁延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段,写琵琶女受邀弹奏琵琶。

但不是泛写弹技的高超,曲调的美妙,而是围绕本篇的主题,紧扣琵琶女感伤身世的心绪展开描写。

所以“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

“转轴拨弦”指调弦校音的动作。

只有三两声,还未成曲调时,已经音中含情了。

弹奏起来,更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掩抑”形容弦声低沉凄苦。

“思”指思结深长。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信手”是随手。

“续续”是接连不断地。

总括四句是说乐声凄苦而多思绪,似在倾诉平生不得意的无限心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指法,“霓裳”、“六么”都是曲调名。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么”也称《绿腰》。

从文学描写上说,物象有形象,容易描写,音乐则很抽象,最难描摹。

诗人却以生花的妙笔,将感受的声音化为鲜明的形象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从形象中再反味其音声。

诗人的主要手段,是采用人们常经验的各种事物打比喻,使人对那复杂多变的音声可触可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形容沉重宏杂的声音,大弦声如急风骤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切切”形容尖细碎杂的声音,小弦声如喁喁私语。

“嘈嘈切叨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当大弦小弦交错弹奏,声音纠葛齐出时,就像大大小小的珠子一齐掷向玉盘里,各发出力度不同的响声,交织成一片。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间关”是鸟鸣声,声音悠然圆润时,好像黄莺啼声穿花而出。

“幽咽泉流冰下难”。

曲调幽抑呜咽时,有如水行冰下,滞碍难通。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正如人伤心到极点,抽噎得哭不出声来,哀弦幽咽,也如冰下水泉由冷涩而凝结不动,弦声也突然断绝,进入无声。

但音乐在人们心头卷起的哀伤却继续盘旋荡漾,让人们在无声中咀嚼,另有一番滋味。

所以“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后一句由于道出了富于哲理的境界,常被人们引用于哲理相通的各种场合。

经过如此一个低回压抑,感情又猛然涨至高潮,乐声突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如银瓶忽然爆烈,水浆四溅而出,如铁骑突出撕杀,刀枪齐鸣。

音乐便从这最高潮处终结,见出琵琶女胸中激烈的感情。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拨”是弹弦的工具。

“当心”指当琵琶弦上的中间。

“画”同“划”,做动词用。

曲终时用拨在弦上一划,四弦一齐发声,如同撕裂布帛。

江面上夜静更深时,琵琶声戛然一止,四外一片静悄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舫”是带有彩绘的船。

其实江心秋月早就在那里。

不过方才都被带入音乐境界之中,一切都不在视野之内了;乐声一停,才如梦初醒,感到置身于秋江月色里面。

写音乐迷人的情景,十分传神。

(段意是:盛情难却,这妇人终于开始了弹奏。

先是转轴、拨弦、调音,很利索的三两声,虽然未成曲调,却已是脉脉含情了。

每一根弦、每一个音,都压抑着、幽咽着,显出沉思的样子,好像在倾吐自己的失意。

她的弹奏自然,没有一点矜持,没有一点做作,也没有一点取悦于人的意思,只是借琵琶来诉说自己的往事和心中无限的感触。

她轻拢慢捻,左手的指法很能传情,又抹又挑,右手的动作十分准确。

先弹了一首《霓裳羽衣曲》,紧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

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

嘈嘈切切交错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

一会儿像花下的莺语,宛转流走,一会儿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似的,声音凝结休止了。

但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弦外之旨,那若断若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

忽然,如银瓶乍破,水浆迸泻,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进入了高潮。

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周围的听众被琵琶曲深深打动,东舶西舫全都像着了魔力一样,沉浸在乐曲的余音里默默无言,只见江心的秋月闪着皎洁的清辉。

)“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三段,由藉曲宣情过渡到琵琶女直言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沉吟”是欲语而又迟疑的样子,隐隐透露出琵琶女受到询问而犹疑是否倾诉生平的神态。

“敛容”是使面部表情严肃。

“整顿衣裳”、“敛容”都是对人恭敬的举动,说明她要向客人敬述心曲了。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虾蟆陵”在长安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的地方。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唐代长安设有左右教坊,管理乐伎歌舞之事。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曲师的通称。

“秋娘”指名妓,唐时妓女多有以秋娘为名的。

这两句是说她色艺高绝,曲高压过曲师,色绝赛过秋娘。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五陵”在长安附近,为汉代五座皇陵所在地,多居豪富人家。

“五陵年少”犹如说富贵公子。

“争”是争抢着给。

“缠头”是听歌观舞者赠给歌伎舞女的罗锦一类赏物。

“绡”是生丝织品。

这两句表明贵家子弟对她色艺的倾倒。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二句写当时酣饮狂欢的情态。

“钿头云篦”是两端镶有金花的发篦。

“击节”是敲物打拍子。

珍贵的首饰击节而碎,鲜艳的红裙洒满酒污,豪不顾惜,见出豪华的欢乐生活。

然而就在这欢笑之中送走了青春年华。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到了年老色衰的境地。

结果“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

“浮梁”今江西浮梁县,当时属饶州。

商人重利轻别,上月到浮梁采买茶叶去了,弄得她孤身一人“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正是这衰暮孤寂的情境,使她怀思过去,结想成梦:“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千”。

“阑干”形容泪水纵横流倘的样子。

“妆泪”指泪水从化妆的脸上流过,所以是红色的。

到这里我们才明白,那开篇处的“水上琵琶声”,原来是琵琶女梦感之后,独起抚弄琵琶抒怀,无怪音声感人而引起诗人注目了。

(段意是:琵琶女思忖着,迟疑着,把拨子插入弦中,站起来整理一下衣裳,从刚才的激动中恢复了常态。

随即说起自己的经历:她本是京城长安人,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岁就学得一手好琵琶,列名教坊,属于第一部。

她的演技曾使著名的琵琶师曹善才叹服,她的美貌曾引起长安名妓秋娘的忌妒。

每当她演奏的时候,住在五陵一带的豪门子弟都争着给赏钱,一支曲子弹下来不知道要得到多少红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