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世纪艺术 印象派

19世纪艺术 印象派

“瞬间”的永恒——19世纪之印象派摘要: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光革新性感受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

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革新性:一、发现户外阳光下的色彩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

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

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

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

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

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二、引起世界艺术形式大变革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

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

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

在印象派之后,塞尚、高更和凡·高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后印象主义”三剑客。

此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层出不穷,世界艺术形式的大变革开始了。

三、诞生在嘲讽之中1863年,与官方沙龙画展唱反调的“沙龙落选作品展”在巴黎举行。

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一裸妇与绅士们在草地上午餐。

此画被认为有伤风化而受到激烈批评和嘲骂。

而富有创新意识的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塞尚等画家却乐意与马奈结盟。

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了题为“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

“疯狂、怪诞、反胃、不堪入目!”这是巴黎一位艺术批评家的怒斥,画展迅即成为巴黎街谈巷议的话题,观众不但前往讪笑,甚至向画布唾啐。

其中莫奈所绘的一小幅海景,受讥嘲最多,画的是哈佛港晨景,题名为《日出·印象》,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此画名嘲讽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印象派”之名由此诞生。

与社会的关系: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印象派从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印象派并不反对以自然为师,只是强调“不要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毕沙罗认为:不要根据条规和原则进行,只画你所观察到和感觉到的,要豪迈和果断地画,因为最好不失掉你所感觉到的第一个印象。

在自然面前不要胆怯,人们必须得到唯一的大师——自然,她是永远可以请教的一位大师。

印象派认为“记忆”和“想象”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德加谈到:把看到的东西模写下来,这很好。

把只能在记忆里看到的东西画出来,那就更好。

这是一种改造。

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想象必须同记忆合作。

您只能表现使您感动的事物,也就是非表现不行的事物。

那样,您的记忆和您的想象就都可以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见多识广、精通技艺的高手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画,差不多总是一些十分可观的作品。

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

他认为:“艺术家应防卫自己勿倾向于”文学的东西'',这个倾向常常是画家离开真正道路的根源,以预先定形的神话作为绘画的对象,代替着现实的大地,这是错误的。

假如人们想逼迫自然去表现,扭曲着树木,使山崖做怪相,或过分地使表情细巧,这一切仍然是“文学”。

一幅画首先是,也应该是表现颜色。

历史呀,心理呀,它们仍会藏在里面,因画家不是没有头脑的蠢汉。

这里存在着一种色彩的逻辑,老实说,画家必须依顺着它,而不是依顺着头脑的逻辑;如果他把自己陷落在后者里面,那他就完了。

毕沙罗的,《农家女》的纯朴与率真、《牧羊女》的灵动与鲜活、《鲁昂的石桥与小船》的纯情与本色、《眺望塞纳河》的蓬勃与灿烂等,正是反映了“以自然为师”,描绘了“感觉到的第一印象”。

德加的《赛马》的投入与动情、《骑马散步》的闲情与潇洒、《歌剧院休息大厅》的典雅与飘逸、《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欢快与忘我等,正是叠加了“记忆”和“想像”,试图“从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塞尚的《弯曲的树》的豁达与野趣、《普罗文斯风景——杂木林》的律动与舒坦、《马纳河上的桥》的静谧与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简练与张扬等,正是依循了“色彩的逻辑”,而不是依顺于“头脑的逻辑”。

印象派画家从具有“社会学功能”的传统艺术倾向中走出,又带着“绘画的独立性”步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马奈正是富有创意地纪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他于1877年以后创作的一系列杰出风俗画,如《咖啡音乐会歌手》、《咖啡馆里》、《弗利·贝杰尔酒馆》等,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劳特累克尽管出身贵族,却以带有讽刺意味的心情表现现实,他的笔下的巴黎上流社会的夜生活,没有优雅而高贵的生活情趣,表现的却是一个堕落、污秽并充满欺诈的世界,他的《红磨坊的舞会》中的喧嚣中的狂欢、《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静思与无奈等,实是痛苦的呻吟。

这里,也可以领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传统艺术中的“社会学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种矛盾交杂的社会之中,即便是再三强调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其实是无法真正步入游离于“社会学功能”的“独立性”之中的。

学习心得:关于印象派我主要看了莫奈的作品。

因为非常喜欢莫奈的用色。

如《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是莫奈在阿尔港口所见日出的景象。

在一个多雾的早晨,一轮红日冲出薄雾,冉冉升起。

莫奈用活泼、潇洒的笔触,鲜明和富有生气的色彩,捕捉了日出一瞬间的印象。

橙红色朝日映红了上半部天空。

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

红、橙、淡紫色在天空中互相交错和渗透着,形成了深远的天幕。

水的波浪则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所组成,水波将天空的反射分割成许多形状大小不同、千变万化的色块。

明明都是很淡雅的颜色,却给我强烈的冲击感。

微薄的阳光的,在淡淡的蓝灰色调下,显得生机勃勃。

好像有着巨大的力量,映红了旁边的云朵。

让人不自觉的为其感动。

我觉得印象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

画家不仅仅在室内绘画,他们走出画室,来到原野、乡村、街头,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

掌握了瞬间的大气感。

利用光学原理,画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的不同的颜色。

把对自然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

画家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

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莫奈曾经说过“我画画时如果被人打断,那就像割掉我的腿一样。

你要明白,我失去了机会,我正在追捕色彩,我想抓住难以捕获的东西。

光变了,色彩也随之而变。

糟糕的是‘色彩’。

它只能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超过三四分钟。

这样,我只能在三四分钟内做我力所能及的事,一旦错过我就只好停止作画。

”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场景作为题材,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如莫奈的《鲁昂大教堂》。

莫奈专心描绘鲁昂大教堂的正门,捕捉从早到晚,光线投射在墙壁上所形成的色彩斑点。

他从黎明的薄雾画到黄昏的日落,不断地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

展示的是壮观的哥特式教堂的景象,强烈的晨光冲淡了他巍峨的身影,高大的建筑结构似乎被浓浓的光色所包裹。

笔触厚重.重叠.狂放不羁,光影与色彩成为造型的灵魂,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哥特教堂成了一种充满色彩旋律的光色结晶体。

影响:印象派的出现可谓是一场革命,摆脱传统画法中对实体固有色的局限,强调条件色和概括色;正如莫奈所言,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

色彩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充满了跳荡的诗意和抒发的灵性。

总之,色彩的解放使色彩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印象派对色彩颜料的处理方法:画家们发现颜料混合后的失去了鲜明的效果,这极大地限制了印象派的表达;于是他们不再进行颜料本身的混合,而采用了“视网膜上的混合”——用小笔触将鲜明的颜色涂在画布上,当欣赏者离开一定距离来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作品上的颜色是如此明亮而又紧紧抓住了现实,引起头脑中影像的共鸣,效果异常地好.这一点成为从艺术领域传入生产领域的极其重要的技术之一,成为今天印刷术的鼻祖。

而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在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