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第一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第一章

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完善法律体系,改善投资
环境;保持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转变政府职能,深化 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权全部放开。
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
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事务,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纠纷。 增加了行政透明度
1.1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1.1.1对外开放政策 1.1.2 对外开放格局 1.1.3 对外开放的特点
1.1.1对外开放政策
基本含义 : (1)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2)基本含义: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 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对外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 :发展对外贸易、 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 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1.3
对外贸易的作用
1.3.1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经 济发展 1.3.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世界各国互利 共赢
1.3.1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改革和开放创造了基本 条件 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 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 型经济的形成 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
工业制品
比重(%) 20.6 46.5 43.6 49.7 49.5
1990
1995
620.9
1487.8
158.9
214.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5.6
14.4
461.8
1272.8
74.4
85.6
2000
2004
2492
5933.7
254.6
390.5
10.2
6.58
2237.5
5543.2
89.8
93.4
1.2.3 外贸依存度

②深化外贸经营体制改革:
第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外贸企业。 第二,取消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股份制改革。 第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四,改革经营方式,进一步搞好边境贸易。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进程与效果
1994年至入世前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1)改革的内容。
③深化外贸协调体制的改革:
1.2.2 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就 : (1)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3)国际贸易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4)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拓展了对外贸易领 域; (5)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 重要增长点。
1.2.2 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
(2) 对初步改革的评价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进程与效果
1988-1990年的外贸体制改革 。 (1)改革的主要内容 : ①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②对轻工业品、工艺品、服装行业的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的试点 改革; ③深化改革外贸机构; ④深化改革进出口经营体制; ⑤深化改革外贸管理体制; ⑥深化改革外贸计划体制; ⑦深化改革外贸财务体制。 (2)对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特征的改革的评价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进程与效果
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1--1993年) 。 (1)改革的内容: ①深化外贸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②深化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③深化进口管理体制的改革; ④深化外贸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 (2)改革的评价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进程与效果
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3)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年 ) (4)十年动乱和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年) (5)改革开放至入世前(1978—2001年) (6)入世后(2002年至今)
1.1.2 对外开放格局
沿海地区先行开放 : (1)建立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逐步向内地开放 : (1)开放陆地边境市、镇 (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 西部大开发与对外开放 。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
表1-1:中国对外开放进程表
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 存度和外资利用度。 世界银行通用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计算公式是:货物 贸易进出口额/商品GDP,得出的结果再以购买力 平价加以修正。 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说来与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 度有关。在当代技术变革广泛波及条件下以及 WTO组织的推动下,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程度有 扩大的趋势,从而对外贸易依存度有提高的倾向。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与国际经 济的融合、依存关系加深。
1.1.2 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 开放 “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区、内地四个层次 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四大报告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确定了发展目 标: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 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因此,1992年 以后,我国在继续开放沿海地区的基础上,进 一步开放了陆地边境市、镇,沿江(长江)城市 和内陆省会城市,使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 放的新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
第1章 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1.1 1.2 1.3 1.4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对外贸易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贸易;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 是有助于企业 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 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 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 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1.4.1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 展 1.4.2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进程与效果 1.4.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对外经贸体制 改革
1.4.1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 建立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1949--1956年)。新中国建国 初期,国家确定了“独立自主、集中统一” 的外贸工作原则和方针。 第二阶段(1957--1978年)。在对私营企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的进出口业务 全部由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垄断经营,并严格 按照国家计划进行。
第一,发挥进出口商会在对外贸经营活动中的协调、咨询、指导的 服务作用。 第二,建立了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发挥各研究咨询机构和各学会、 协会的信息指导和服务功能,形成全国信息网络,建立必要的 法律、会计、审计事务所,为企业提供有关外经贸方面的服务, 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社会监督。
(2)对改革的评价
1.4.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 对外经贸体制改革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足 : (1)贸易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 提高。 (2)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 (3)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 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还有一些资源消耗 高,环境污染重的产品,且占一定比重。 (4)对外贸易方式仍呈初级化。 (5)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 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
1.4.3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 进程与效果
1979—1987年的初步改革 。 (1)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下放外贸经营权,扩大外贸经营主体范围。 ②在经营方式上开展工贸结合的试点,建立海外贸易机构 ③简化外贸计划内容 ④试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⑤实行政企分开,下放商品经营权 ⑥改革外贸财务体制
1994年至入世前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1)改革的内容。
①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 强化经济手段,建立有效的间接调控体系; 第二,改革所得税制。 第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 第四,实行利于出口的信贷政策。 第五,税收、利率、退税等调节工具也同关税、汇率一道,构成了外贸进出口的间接调控体系。 第六,改革行政手段。 第七,加强立法手段。
1.4.2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巨大推动力: (1)外贸体制改革对于利用外资的影响; (2)外贸体制改革对于引进技术的影响;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于对外经济合作的 影响。
1.4.2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高效率的对外贸易活动运行机 制。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开展工贸结合、实行对外贸易承包制等等一 系列改革开放措施都是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 中介和手段。
1.3.2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与世界 各国互利共赢
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做出了贡献 。 中国的出口是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的, 充实了国际市场的商品供应,为各国、各地 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 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 显。 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 和平与发展
1.4 中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1.1.3 对外开放的特点
渐进式开放 在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前提下的开放 以经济开放为基础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向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开放
1.2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2.1 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 1.2.2 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评价 1.2.3 外贸依存度
1.2.1 对外贸易的建立和发展
图1.1历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变化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