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福州仓山小学 黄雪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99页例3
设计理念:喝牛奶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修订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新增的解决问题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分数的加、减法后。
借助几何直观,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结合学校课题《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的行动研究》,主要通过喝牛奶的情境设计、借助几何直观,画图等策略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用几何直观抽象出21的21。
并通过“采访学生”和“我问你答”的环节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教学目标:
1、 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
2、 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抽象出21的2
1。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师:同学们知道吗,五月份正是长高黄金季节。
为了长得更高、更强壮。
我们平时可以多吃(喝)些什么?(牛奶)
师: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
但你们知道吗?牛奶中竟然也有数学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牛奶有关的数学问题。
(出示课题)
一、 情境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平时都有喝牛奶吧,洪浩也喜欢和牛奶。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呈现洪浩喝牛奶的视频)
师:这段视频,说了一件什么事?谁能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老师把这些信息整理一下:一杯纯牛奶,洪浩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
又喝了半杯。
师:同桌互相说说,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如果没有答道,老师直接提问:1、洪浩
喝了几次。
2、两次次喝的一样吗?(第一次喝的是纯牛奶、第二次喝的是兑了水的奶。
) 师:根据这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么多问题,我们需要一一解决)
师:老师这里提两个问题:“洪浩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把题目完整的读一遍。
【设计意图: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在生活中会理解的数学问题,一旦出现在数学中就不知所云了,这个教学设计就是要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 探究新知
1、 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阅读理解完题目,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生: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2、 师:要求两次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谁来试着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讲,在黑板上出示杯子图。
(可以跟学生说,你来分析,老师来贴杯子图。
)
生:要求两次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要把第一次喝了多少纯牛奶+第二次喝了多少纯牛奶,第一次喝了2
1杯纯牛奶,第二次不知道。
所以要先求出第二次喝了多少纯牛奶。
师:现在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生:第二次喝了多少?)
师:为什么?那第一次呢?(因为第一次已经知道了,第二次还不知道。
) 师:第一次,师出示杯子图,画出2
1杯,并标上。
师:我们再来看这张图(第二张),第二次把半杯纯牛奶兑满热水,现在杯子里有什么(半杯奶,半杯水。
)
师:为了便于数学的研究,你觉得这张图怎么表示更合适。
(把水和奶分离。
)我们把这张奶水混合物的图转化成奶和水分离的图。
(更换第二张图)
师:老师这里用蓝色表示水,用绿色表示纯牛奶。
现在我喝了半杯,把上面的水喝掉?(不对,喝掉的半杯中有奶、也有水。
)那喝掉的半杯中,有多少是奶?多少是水?
预设:A :(一半是奶、一半是水。
) 师:半杯的奶喝掉一半,用分数表示可以怎么说?(
21杯的21)板书 师:你们来猜猜,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41杯), 为什么?板书 B :(如果学生说是4
1杯,师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来的? 师:也就是说,半杯纯牛奶的一半是4
1杯,都同意吗? 师: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画图)
4、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试着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请一个同学把活动要求读一读:
1、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画一画:并在图上把第二次喝的纯牛奶和水分别用分数表示。
3、说一说: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
5、 学生汇报。
(教师事先了解学生的方法,在汇报的时的候,有意安排学生按照画图、画线段图的顺序汇报。
)学生汇报,汇报的时候,老师稍作鼓励。
(1)、喝了21杯纯牛奶的21,就是把2
1杯纯牛奶平均分成两份,从画图可以看出,它相当于一杯的41,是4
1杯 不管怎么表示,都可以用21杯的2
1来表示。
(2) 老师现场采访学生:板书中
A :“
21杯纯牛奶的21”,后面的21表示什么? “一杯的41”中4
1表示什么? 所以,21杯的21和一杯的41都是41杯。
师:这里,我们利用了什么知识。
(分数的意义)
B :为什么喝了4
1杯水。
7、如果由学生用线段图,可以让学生上台展示。
(表扬)师:老师也画了一个。
否则,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画图的吗?我想在展示的过程中,请一个同学来解说。
师:现在这道题的关键问题解决了。
我请一个同学列式解答。
列式:两次共喝纯牛奶:21+41=43(杯)。
水喝了4
1杯。
8、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分析、解答。
我们顺利的解决了这道题。
下面老师想想和大家整理几个小问题,我来说,你来答。
有信心答对老师所有的问题吗?
一共有几杯纯牛奶? 喝了几杯纯牛奶? 还剩多少纯牛奶?
一共有几杯水? 喝了几杯水? 还剩多少水?
两次共喝了多少杯?
【设计意图:鼓励解题的多样性,让学生评价每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经历从直观—半直观—抽象的认知迁移过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好帮手。
第7、8两个环节,通过老师与学生简单的对话,深化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
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三、回顾与反思
1、检验:师:我们做对了吗?接下来要做什么?生:检验
预设 (1)、原来的1杯纯牛奶=喝掉的43杯+剩下的4
1杯 (2)、原来的21杯水=喝掉的41杯+剩下的4
1杯 (3)、两次喝了1杯=喝了43杯纯牛奶+喝了4
1杯水 2、反思: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解决问题通常要几个步骤。
生:(1)阅读与理解;(2、分析与解答);(3)、回顾与反思
师:在解决刚才这道题的时候,你觉得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第二次喝了多少杯春牛奶?)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策略?(画图、画线段图等)
师: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画杯子图或线段图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数形结合”。
这些都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让学生进一步清楚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步骤。
同时养成认真、有序、严谨的学习好习惯。
】
四、探究规律、拓展提升。
1、师:同学们现在牛奶又凉了,洪浩第三次兑满水,(把第4张图贴完)再喝半杯。
那么第三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可以继续在杯子图上画一画。
(学生起来汇报:第三次也是喝半杯,可以理解成喝了剩下纯牛奶的
21,因为第二次喝完后,还剩下41杯纯牛奶,所以第三次喝了纯牛奶就是41杯纯牛奶的21,就是8
1杯纯牛奶)。
师:第四次、第五次……。
如果这么一直喝下去……(教师用表格来表示)
师:这么一直加水喝下去,牛奶会被喝完吗?
生:不会,每次喝的牛奶都是上一次剩下牛奶的一半。
师:同学们,其实这个牛奶中的数学问题,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庄子.天下》里就有提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人的智慧。
下面我们一起来用今天学过的方法完成下面这道题。
【设计意图:让孩子体会牛奶在兑水后的变化,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和从事“数学的思考”,这一
环节,兼顾数学知识学习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
】
3、 李大伯家有一条绳子,第一次用去了全长的
21,第二次用去剩下的31,第二次用去全长的几分之几?两次共用去全长的几分之几?
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分析:剩下的31,相当于把整根绳子平均分成6份,第二次用去全长的6
1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来分析和判断新的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思维层次和数学技能都能够提升。
】
五: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研究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收获了什么?)
2、 你还想继续研究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