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同步学案:第一章第二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Word版含答案

课时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3.利用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①断裂或②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③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构造(1)图中C为④震源,B为⑤震中,BC为⑥震源深度,AB为⑦震中距。

(2)D为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⑨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度与⑩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⑪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4.分布: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⑫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⑬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思维活动1.“地震只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说法对吗?答案不对。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的地方也容易发生地震。

二、滑坡和泥石流思维活动2.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共同条件有哪些?答案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植被覆盖较差等。

探究点一地震探究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N,103.0°E)发生7.0级地震。

震源深度13公里。

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强烈震感。

芦山县距离雅安市市区33千米,位于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

龙门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震多发。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其各有何特点?(3)什么是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哪些?(4)世界上有哪两大主要地震带?为什么这些地区地震灾害频发?答案(1)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

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产生上下颠簸;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来临时,使地面物体左右摇晃。

(3)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为烈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的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物的质量等。

(4)世界上有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两大主要地震带。

因为这些地区地处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频繁,多地震。

反思归纳地震的震级、烈度及地震分布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迁移应用1读下表及“震中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的关系表(1)据表可以看出,烈度与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关系是()A.烈度与震源深度呈负相关,与震级呈正相关B.烈度与震源深度呈正相关,与震级呈负相关C.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正相关D.烈度与震源深度、震级都呈负相关(2)图中A地位于震中,震源深度为100千米,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纵波)以8千米/秒的速度向外传播。

那么位于图中B处的某海轮将于地震发生后约多长时间有震感() A.30秒B.40秒C.50秒D.60秒答案(1)A(2)A解析第(1)题,仔细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震源深度越深,烈度就越小,两者呈负相关;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两者呈正相关。

第(2)题,图中A、B经度大约相同;纬度相差2°,故两地的水平距离约222千米,A点距震源100千米,根据直角三角形边长的计算公式可推出B地距震源约240千米,即地震发生后约30秒B地会有震感。

探究点二滑坡和泥石流探究活动读“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给出的信息及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原因。

(2)我国四大高原中,滑坡、泥石流灾害最多的是________,给当地带来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滑坡形成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④工程建设频繁。

泥石流形成原因:①地形陡峻;②松散物质丰富;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2)云贵高原冲毁农田、房屋、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反思归纳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迁移应用2图1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

图2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1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2)图2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1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 B.bC.c D.d答案(1)B(2)B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滑坡和泥石流的共同点。

根据图中的景观图片可以看出上面为滑坡,下面为泥石流。

滑坡主要分布在地势陡峭、植被不良的山区;泥石流发生在山高谷深、地势陡峭、植被不良、多暴雨的山区。

两者形成的必要条件都有坡度较大的山地。

第(2)题,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分析四地的特点:a位于地势相对较低的山谷地带;b 位于地势相对较高的山脊上;c位于地势相对低平的位置;d位于地势相对陡峭的山谷西侧。

海拔相对较高的山脊地带接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谷地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影响最大的区域。

地质灾害——⎣⎢⎡地震—定义、构造、震级和烈度、分布滑坡—定义、形成条件、危害泥石流—定义、形成条件、危害读图,完成第1题。

1.某日n地发生里氏8.0级地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m地烈度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距离震中较远B.震级小C.震源较深D.位于板块内部答案 A解析若n地发生地震,则震级和震源深度已为定值,从图中看,m地距离震中较远,故烈度较小。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2~3题。

2.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①地形崎岖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 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7月前后滑坡、泥石流灾害非常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地地壳活动频繁,地形崎岖,岩石破碎。

基岩是较为完整的岩石,不易断裂破碎。

3.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 D解析防御措施主要包括护坡和进行山地植被建设。

4.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

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了解地震的能量来源和海地、智利两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地震属于内力作用,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大多位于板块边界,但需要说明的是板块内部存在的断层也可以引发地震,如海地地震;影响烈度的因素不仅包括震级,还包括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抗震强度等。

5.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形、降雨条件分析泥石流多发区的自然特征。

(2)图中A地山脉分布并不广泛,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3)图中B地并不是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泥石流多发区,地势起伏大,坡度陡,且多碎屑物质;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

(2)①A地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植被缺乏,地表多碎屑物质;②气候特征大陆性强,降水变率大。

(3)①B地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水流;②B地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松散物质。

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

在山区、高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因风化作用,地表多碎屑物质,如果植被覆盖较差,水土保持能力弱,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基础过关]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回答1~3题。

1.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③处可能为()A.一个村庄B.一座城市C.一洼池塘D.一座小山3.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A.泥石流B.瘟疫C.海啸D.火山喷发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等震距应最大。

选择A项。

第2题,图中③处烈度在Ⅷ以上,比周围地区大,可能为一座城市。

选择B项。

第3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沿海地区,可能引发海啸。

选择C项。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0年1月4日6时36分在所罗门群岛(8.9°S,157.3°E)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

据此完成4~5题。

4.从成因上看,此次地震属于()A.火山地震B.水库地震C.构造地震D.陷落地震5.本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是由于()A.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B.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该地区为板块与板块的张裂区D.该处的地形是在中生代形成的答案 4.C 5.B解析第4题,该次地震为板块的交界处,是由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为构造地震。

第5题,由地震的位置及板块构造知识可知本地区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答案 6.D7.D解析岩石圈内部在各种内力作用下,能量聚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各种形式释放,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

在重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滑坡。

地震也可能诱发滑坡灾害,二者之间具有关联性。

8.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是()A.陡峻的沟谷山坡B.平原地区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答案 A解析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峻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物;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我国西南山区面积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山体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