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学设计岳阳市十四中学秦为胜一、基本说明1模块: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5学时数: 1.5课时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地理与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危害有所了解,但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相互关系与我国的分布并不很明确,知识缺乏系统性。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材分析: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例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从课时容量考虑,我们选择讲述地震、火山(本课增加)、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
教材对这三种灾害的表述方法基本相同:一讲灾害特点与成灾原因;二讲我国时空的分布,三讲通过阅读教材介绍其危害及预防,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分布是教材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滑坡和泥石流虽然诱发的原因不同,但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的地区也基本相同,为了减少重复,教材把这两者放在一起讲述。
在前面分别讲述地质灾害的基础上,本课件从各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上进一步做了分析。
这段内容在选修五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虽然没有,但适当讲解有助于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它从一个比较新的角度说明了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这种动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不仅对深入分析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是必要的,而且符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本课件通过具体例子介绍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
第一方面说明了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第二方面说明了一次地质灾害中原发灾害和诱发灾害的成灾关联性,由地震诱发的其他灾害,不局限于地质灾害,这更说明了灾害之间的联系十分广泛。
第三方面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灾害的关联性。
现在由于人类活动而引发或诱发地质灾害的事件越来越多。
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的滑坡灾害中,70%以上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关于四类主要地质灾害的教法建议: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四类地质灾害。
考虑到学生一般很少直接接触到这几类灾害现象,因此,应该尽量使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让学生获得最初的感性认识。
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各类灾害的成因、危害,但也不能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这些灾害在空间的分布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那些地区会有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质灾害大部分都不是人类行为造成的(例如大部分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而是地球运动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有其自身的发生规律。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是无法回避的。
但我们可以加强对这些灾害的研究,并积极防御,减少由于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在介绍火山喷发产生的灾害时,应该引导学生从正负两方面来考虑。
即火山是强烈地质作用的表现,火山既摧毁了旧的土地,也创造了新的土地,火山活动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的窗口。
许多火山本身就是十分独特的旅游景点。
4、课件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课件采用Powerpoint进行制作,内部分成四大板块:地震板块、火山板块、泥石流板块、滑坡板块;每一个板块均包含一个视频,主要知识介绍和相应例题,通过第一页的入口超接链四大板块,四个视频文件内容是:地震介绍、夏威夷火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滑坡预防。
此外,还有一个防震小游戏。
该课件介绍四种地质灾害的概念、形成原因、危害,还通过小游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防震避灾,进行防灾减灾等相关知识教育,同时配有近年高考题,各地月考题进行知识的检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不失为一个进行地质灾害教育的良好课件。
三、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四、教学重点1.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五、教学难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与投影仪、【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火山、泥石流与滑坡(板书)一、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板书)(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板书)(教师首先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录像资料,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大家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哪些地方易发生地震?(3)震源与震中是怎样区别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略)(教师补充)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即板块运动有关,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板块内部较稳定,交界地带不太平,火山、地震常发生。
从图中可看出:震中和震源在一条垂线上,震中位于地面,而震源处于地球内部,即发生地震的源地。
1、地震分类与分布: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三类按震源深浅分:浅源地震(0~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60千米)我国常见的是构造地震,浅源地震。
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
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
2、地震的震级与烈度:(联系汶川地震)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物等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烈度。
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给学生作解释,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离,震区地质构造、建筑物的抗震度、防震意识等,两者关系: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3、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让学生观察世界地震、火山的分布图,总结地震分布规律世界的火山和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也就是地壳较活跃地带,世界两大火山和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引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之国。
4、我国是一个多地震之国,看图总结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介绍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相关情况,地震,特别是震级较高的(一般达6级以上)大地震,其破坏程度是很大的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使整个唐山市变为一片废墟。
总结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5、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习题精练:见课件略最后防震常识小游戏,试试看你的选择是否正确?(二)、我国的火山(板书)(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观看录像,看火山是如何喷发的?(播放夏威夷火山爆发的录像片)(教师板书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思考下列问题:(1)火山是如何喷发的?(2)火山分为哪几类?(3)火山的分布与地震有何关系?(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补充)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
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
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
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火山的分布与地震的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也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像日本、印度尼西亚、智利等国就多火山、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的国家,但火山大多是死火山,只有少数活火山,如台湾的七星屯火山。
火山对人类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如图4.27所示。
又如,1987年1月,危地马拉的帕卡亚火山爆发,烟柱高达4000多米,火山灰飘落在危地马拉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大量牲畜死亡,无数咖啡园和房屋被毁。
据统计,在过去2000多年中,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火山爆发之中。
习题精练:见课件略(承转)同学们对火山和地震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知识。
(三)、我国的泥石流灾害(板书)(播放录像)“甘肃舟曲泥石流”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泥石流?(2)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3)泥石流有什么危害?(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补充)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多发生在多暴雨的山区。
由于地表层岩石松散、土质疏松,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在多暴雨的季节,就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泥石流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2.泥石流的分类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冰川泥石流:东经1020以西的高原上3.泥石流的成因:学生总结泥石流发生山区在地形、岩石、植被、气候、人类活动等方面的条件是什么?(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2)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当的开挖、堆积等扩大和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发生区可分哪三个部分?各部分地形有何特点?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
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峡谷。
下游堆积区:地形多为平坦开阔的山前平原。
4.泥石流的分布【点拨】界线: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总结】泥石流的分布和我国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从分布图上还可以看出,泥石流的分布区也是暴雨频发的地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冰川融化。
习题精练:见课件略(四).我国的滑坡灾害(板书)(播放录像)“滑坡前兆”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滑坡?(2) 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滑坡有什么危害?(3)说出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