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灾害与防治一、中国的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二)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②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③夏季降水丰富、多暴雨、久雨,④人类不合理开发、植被破坏严重,⑤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2.时间分布特点(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
从太行山到秦岭(黄土高原),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4.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范围广、频次高、强度大5.灾害的严重后果: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严重、交通运输受阻等6.防治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生态退耕、改善生态环境③修建护坡工程、改造或加固岩土体、合理采矿等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因此,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3.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二、中国的水文灾害(一)洪水灾害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①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②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③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洪水致灾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洪水的形成,二是对人类造成损害。
3.雨涝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110°以东,北纬20°~45°这一范围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4.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5.人为因素对洪涝灾害的影响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6.防治措施:①加强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上游)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生态退耕、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林还草、退耕(田)还湖、裁弯取直(修建蓄洪、行洪工程)(下游)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③关注河流汛期信息、及时迁出洪水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1.主要危害:毁坏船只,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2.危害地区:广泛发生在辽东湾到南海北部湾沿海。
东南沿海主要为台风风暴潮,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
3.类型:台风(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4.发生时间:台风(热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和9月最集中。
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5.防治措施:①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和海岸防护(堤防)工程③关注天气信息、及时迁出沿海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水文灾害多发区——长江流域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类 型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热带)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 风暴潮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
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三、中国的气象灾害(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2.旱灾多发原因: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变率大)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人为原因:人口众多,人均径流量(水资源)少;工农业发达地区,用水量大;(东部季风区)人口稠密地区,城市集中、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大;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长江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探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提示:干旱对人类造成了损害,才称旱灾,如果干旱发生在无人区,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也就不会形成旱灾。
并且旱灾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人口越密集,经济越发达,同样程度的干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虽然雨水不多,年年干旱或“十年九旱”,但由于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因此旱灾并不是最严重的地区。
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4.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地区十分缺水。
6.防治措施:①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植树造林(营造水土涵养林)、生态退耕、兴修水利工程③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改良作物品种(耐旱)④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合理抽取地下水⑤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防治水污染⑥加强水资源管理(如:调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减少浪费)⑦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⑧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二)台风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因此,我国极易遭受台风的袭击。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7—10月)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5.防治措施:①加强台风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或预报)②建设沿海防护林和海岸防护(堤防)工程③关注台风天气信息、及时迁出沿海高风险区④完善防灾、减灾的法律及制定规划⑤加强管理和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
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冬季的亚洲高压)与冰雪洋面(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1)东西走向山脉: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
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
(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2.发生与防治①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②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③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保护森林草地、退耕还林还草、严禁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并改变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可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物质来源条件。
(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离源地近);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