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传播的符号有什么意义

人类传播的符号有什么意义


●伦德伯格:“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 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
●李彬:“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 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 系统。”
●郭庆光:“符号就是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 体。”
二、符号的性质与意义
施拉姆:“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 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 —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 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 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
非语言符号大体分为三类: ——体语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一、体语
也称作身体语言、行为语言。
1.动作——动态的动作
用身体某一部位动作来表情达意。
2.姿势(静态的姿势)
与动态的动作一样,人体处于静态的姿 势也能传播出多样的信息。
——伯德惠斯特:”光人的脸,就能 作出大约25万种不同的表情。”
——体语中的姿势不仅指人体的状 貌,而且还包括附属于人体的穿着打 扮。
3.类语言
顾名思义,类语言应是某种类似语言的 符号。
——有人统计: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 仅有7%借助语言;其余93%都是靠体语。 在体语中,55%是借助身体的动作和姿势, 38%是借助类语言。
公式: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 (55%)+语言(7%)
第二讲 传播符号与意义
浮 士 德
第一节 符号——传播的 基因
一、符号的概念
●奥古斯丁:“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是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的 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
●洛克:符号“就是达到和 传递……知识的途径”, “我们如果想互相传达 思想,并且把它们记 载下来为自己利用,则 还必须为观念选一些符 号。”
●语言——口头语言——共时性— —直接符号
外在形式:声音
内在形式:意思
●文字——书面语言——历时性— —间接符号
外在形式:字形
内在形式:意思
二、语义与传播
语义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符号意义的 学科。
1.柯日布斯基和普通语义学
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 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之一是 有语言,并依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 验代代相传,创造出人类的文化成 果。”
●人脑左半球——逻辑信息— —语言——明确、逻辑井然的语 义信息——思想、认识、观念— —理智的表现,同意识相连—— 有意的表达;
●人脑右半球——形象信息——体 语——朦胧模糊的主观印象——情 感、情绪——本能的表现,同潜在 意识相通——无意的表达。
二、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1.象征符

特点: 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 协同性、即时性、真实性。
作用:补充作用、替代作用、强调 作用、否定作用、重复作用、调节作 用。
类型:相貌与衣着、 表情与眼神、 姿态动作、触摸行为、空间与距离。
4.体语与语言
——体语与语言相辅相成,没有体 语,语言的表达就会大为逊色。
——体语丰富了语言的意味;
——体语的含义需有语言赋予和界 定。
1.数量准则。说话是既不能说得不够, 讲不清楚,也不能说得太多。
2.质量准则。说话者自信内容是真实的, 不能胡扯一通,弄虚作假。
3.相关准则。说话围绕主旨,不说与主 旨和当时状态无关的话。
4.方式准则。说话要明白无误,力求准 确,不能含糊不清。
第三节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系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的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沟通 过程中,往往比语言符号系统(包括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方式)包含着更 多的真正的隐含意义,有时的确是“无 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巴甫洛夫: 没有东西 可以比语言 更能使 我们成为人类
(英)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文字发 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 重大事件。”
按照福柯的理论,话语作为基本的 文化符码,统一控制着认知图式、语 言和什么是“知识”。学科构成了话语 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 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因为任何话语 实践都是由与其他话语的关系来界定 的,并以复杂的方式利用其他话语。
——符号“是传播中可以还原成意思” 的要素。
——“意思”不是符号所固有的,是来 自公众对用什么符号代表某一意思的一 致意见。
——符号一般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 言符号。
第二节 语言符号
一、语言与文字
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即口 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萨丕尔:“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做 出这样的结论:除了正常言语之外, 其他一切自主地传达观念的方式, 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 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 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
2.“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 人”的三个普通语义学原理:
●非等同原理 ●非全原理 ●自身反映原理
3 .语言的陷阱
●语言是静态的,而实际是动态的 ●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4.语言失当
●死线抽象 ●忽视差异 ●非此即彼 ●自我投射
格顿斯认为,说话是具有一定目标和方 向的合作性行为,而要有效合作就必须遵 循四项合作准则: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 的意义;
——象征符号都是特定文化的结 晶与标志。
2.实意符号
用简洁明了、形象主观的方式表 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
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 言符号都可视作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1.起床号 • 2.进攻号 • 3.英雄交响曲
第四节 符号互动
一、编码与译码
施拉姆于1954年提出的传播模式:
信源 编码 信号 译码 目的地
●编码——把信息转换成可供传播 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从传播符号中提取信息。
施拉姆提出的编码与译码的模式:
典型的人际传播模式(图1)
编码与译码都属于人的主观活 动,难免会发生信息失真与变形。 也就是说传播者会自觉不自觉地 曲解信息。
二、左右认知的主观机制
●一般来说认知分为两种: ▲感知——感性认识; ▲理解——理性认识。
1.影响感知的因素
●完形心理学
“结构因素(structural factors)”: 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 知框架。这种结构因素对感知活动的 影响表现在以下4方面:
德哲学家海德格尔: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 不是用空白的头脑被动地接受,都是以“先有、 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它们构成一种 “先结构”,使任何阅读和理解都带上了个人的 主观成见,而“成见”是理解的前提。如此说来, 有“成见”不可怕,不仅不要消除,而且没必要 消除,成见是消除不了的。每个人都带有自己 的成见,关键在于你的成见是好还是坏,是多 还是少,而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 一个不断破除成见的过程,就是不断用新成见 代替旧成见的过程。你把旧成见打破了,又建 立了新的成见,这说明你的知识结构在变化、 在上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