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详解

第三讲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详解

突如而来的巨大水流
泥石流
思考:山区发生泥石流,在地形、岩 石、植被、气候方面的条件是什么?
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3.危害
①堵塞江河 ②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 农田、道路 ③对人民的生命财产, 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 成很大的危害。
2. 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 重,为滑坡、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坡度大,为滑坡、 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
4. 地处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为滑坡、 泥石流提供了动力条件
你跑得了吗?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房屋面临滑坡时,人员应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我国西南地区的滑坡灾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
1、概念: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发生机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陡峭的坡度和凌空面
(2)软弱面的存在 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3)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3.发生阶段
开挖坡脚 增加荷载 水分渗入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4.滑坡的危害:
①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形成堰塞湖 ②造成人员伤亡.
三.泥石流灾害
1.定义 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
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机制
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 坡度 • (1)基础条件
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 • (2)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
×
山体滑坡时, 不要沿滑坡体 滑动方向跑, 应向滑坡体两 侧跑。
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沿泥石流沟跑,应向沟岸 两侧山坡跑.
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1、非工程措施: 加强科学研究,建 立灾情监测系统; 加强管理,建立健 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积极开展防灾、减 灾的宣传教育,提 高公众的防灾和减 灾意识,更有效的 开展和做好防灾工 作。
泥石流灾害
• 在经常发生地震的山区,为什么也经常出 现滑坡和泥石流?
地震使山体中断层增加。断层面是不稳定 面,促进滑坡的发生;断层多,岩石破碎, 容易风化为碎屑,遇到暴雨形成泥石流。

思考: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1. 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 比较活跃,多地震发生;
其他影响因子: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建筑、地质构造、经济 发达程度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4.地震的分类
根据 地震 成因 不同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次数最多,破坏力最大 由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规模小、次数少、危害小
根据 震源 深度 不同
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占75% 震源深度在70-300千米 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
板块内部断裂和破碎地带
板 生长边界:裂谷、海岭、大洋中脊等 块 边 界 消亡边界:海沟、海岸山脉、岛弧等
6.地震的发生过程
V纵 > V横
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前兆
大地震发生时,有很多前兆现象,如动物、植 物、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大地震来临之前,有些 地方出现“天旱井水冒,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 色,有的变味道”,是地震形成时,岩层受挤压, 使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上升,或者某些物质、气体 进入地下水中造成的。
探究: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等震线是一组同心圆吗?说明判断理由。
不是同心圆,因为等震线是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 各点的连线。与震中距离相等的地方地面破坏程 度不一定相同。
5.世界地震的分布
地中海-喜马拉 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仔细分析两幅图,说说地 震带分布在什么地方?为 什么?
板块交界处(板块的边界)
工程措施: 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 实施护坡工程;恢复地 表植被
泥石流立体格栏坝
这些变化是地震形成过程带来的,能够为地震 预报提供参照。
•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 等大地活动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是地球上最强大 的自然力。
• 在大洋中,海啸的浪高类似于一般的海浪,但是传播到浅 水区域时,波高显著增加,冲击海岸时,可达10-20米。 巨大的波涛会造成船只倾覆、港口设施摧毁等严重破坏。
第三讲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和滑坡
一、地震
1.定义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 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2.地震构造
震中
震源深度
震源
3.衡量指标
(1)震级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2)烈度 ①定义
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 主要取决于震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