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冷 余 生提 要 文章认为,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虽是一个老的命题,但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创设有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

重视个体独立性的发展,转变大学教学模式和保障学术自由,是创新人才成长最基础,又是在我国最薄弱的环节。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意义 条件作 者 冷余生,湖北大学教科所教授 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高等教育承担着重大历史责任。

为此,我想就创新人才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创造创造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为了使本文的讨论更为简捷明了,关于创造的概念,我想主要从哲学的层次上来界定,而不过多地涉及其生理的和心理的机制。

毛泽东在论及创造时,曾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出发,作出了以下著名的论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

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

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因此,人类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

在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归结出的“四个有所”说的就是创造。

按我的理解,这四个与创造相关的概念并不是平列的关系,而是从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中阐明了创造的本质及其基本的内容。

(一)“有所前进”是对创造本质的界定人类是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且是靠着创造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创造的作用来界定创造。

由此可见,创造是以人类为主体将自身的认识和实验不断推向前进的行为及其成果,是创造行为与创造成果的统一。

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突破,皆属于创造的范畴。

人类需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们的创造,也需要亿万群众的创造,只有两者交相辉映,相互推动,才使得人类的创造力永不衰竭。

[2]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8[3]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3)5,191[4] 潘菽.谈谈南大的前途.见:南京大学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南京大学高教所、教务处,1999[5] 张伯苓言论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6] 杨振宁传.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7] [美]博伊.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54[8] [美]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8205高等教育研究 1 2000 同创造相关,还有一个创造性的问题。

所谓创造性,我认为是指创造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所具有的创造的属性和必须具备的创造的素质,主要是指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般而言,只要是大脑正常的人,皆具有创造的潜能,这是由人类的类本质所决定的;但这种潜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则还需要后天的培养。

所以说,人人皆有创造的潜能,但并非人人皆有创造性。

由此在人的发展上就出现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或创新人才的问题。

应当指出的是,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同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也就是说,创造性是对各类人才的共同要求。

(二)创造包括发现和发明两个方面发现和发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创造活动。

我们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看到发现和发明的分界:从创造的对象而言,发现所探究的是人所不可违的客观规律,即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系统,及反映这一客观系统的思维系统;发明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根据现实条件设计与创造出的人可以为的人为事物,即人为系统。

从创造结果的特征而言,发现是见前人、他人所未见的客观规律;发明则是从无到有,将自然形态的事物改造成人为形态的事物,即创造物。

从创造的作用而言,发现在于认识世界;发明则在于改造世界。

从学科性质而言,发现属于基础学科;发明则属于应用学科或工程学科。

创造是发现和发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2]。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一个老的命题,而在当今社会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

(一)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而且只有人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而人之所以能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是由于经过长期的进化而产生了人类独有的精神属性这一本质的属性,即被恩格斯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的思维着的精神。

这种思维着的精神,就是人类的智慧,而智慧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就是创造性。

人类是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互动中前进的。

我们看待人的发展,一方面应重视人的发展要素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使人类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

应当看到,人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和人性的发展,而最根本的则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所决定的,是教育的题中之义人类的繁衍靠两种途径,其一是生殖繁衍,在这种繁衍中有遗传,也有变异,由此推动着人类生物学上的进化;其二是文化繁衍,文化不能遗传,只能靠一代一代地传递,在这种文化繁衍中,有继承,也有创新,由此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文化的繁衍靠的就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其中首要的基本的则是文化功能。

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不仅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而且必须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没有传递,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传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了文化的进步,所以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肩负起继承和创新双重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也就成为了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新人才培养特殊意义人类有史以来可划分为三代生产力,第一代是以手工劳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农业社会;第二代是以机器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第三代是以计算机等高新科技为标志的生产力,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知识经济或知识社会。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的创新、传递和应用。

可以说知识经济是对第三代生产力的一种科学的描述,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将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到了空前的高度,知识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的决定性的因素;其二,劳动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已达到60%-80%以上;其三,以知识创新为支撑,科技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四,是加15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剧了国际经济竞争,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出现一体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各国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则在于谁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并占领高新科技的制高点。

以上特点集中起来,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尤其在中国,只有紧紧抓住了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才是真正抓住了现代化的关键,抓住了立国之本。

三、创新人才的成长是有条件的人的创造性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有条件的。

就基础性的条件而言,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体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

这些因素对人的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皆具有双重性,即既可以成为促进创造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亦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造性发展的不利条件。

如由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不同,对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再如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对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甚至有天壤之别;个体的身心素质也是如此,对于创造性的发展而言,同样包含着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条件。

重视创新人才成长条件的研究,下决心改变不利条件,创设有利条件,是当前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症结所在。

在对待条件的问题上有两种情况是应当加以纠正的。

一种情况是热衷于发表培养创新人才的宣言,而忽视条件的研究和创设,似乎不改变现有条件,创新人才就会呼之即出,显然,这种“口头革命”是无济于事的。

还有一种就是“叶公好龙”的现象。

创造性就是一条龙,有些人在赞美创造时几乎什么美好的词句都可以用上,而一旦触及到相关的条件,或一旦龙真的出现时,就害怕了;正如某些提倡创造性的人,同时就在自觉不自觉地压制人们的创造性。

应当承认这种现象在机关、学校、企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设想,如果上述错误倾向不加克服,就难以谈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实是有真有假的,区别真假的标准,不在于口头的宣言,而是在于是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还是在压制或束缚创新人才的成长。

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本文所要论及的并非全部条件,而是在各种条件中属于最基础的,在我国又是最薄弱的,必须首先加以突破的几个条件。

四、重视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发展(一)个体独立性属于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范畴个体独立性是指不依赖于他人而自主地思考和行动,同依赖性是相反的,即独立性越强,依赖性就越小,反之亦然。

当然,个体不可能完全超越对社会的依存性,因此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个体独立性的形成,是其心理的、社会的、生理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心理因素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和意志、性格的独立性,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就社会因素而言,个体的独立性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即作为社会的积极成员,能独立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个体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的独立性,是以其生理的成熟和健全为支撑的。

个体独立性的主要表现,一是认识的独立性,包括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独立性和研究的独立性;二是实践的独立性,包括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所需的各种实践动手能力;三是生活上的独立性,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与经济能力等。

作为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条件下,从幼儿园到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高,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不独立到不完全独立到完全独立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既不可逆转也不可阻挡的过程。

(二)由独立性到创造性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虽然个体独立性并不是创造性形成的充分条件,即不能说有了独立性就一定有创造性,但却是一项基础性的必要条件或前提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