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北语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
北语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
9.根据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单位不同,可将其分为货币性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与非货币性计量的人力资源价值两类。
10.时间结构指标是各类生活时间在总时间中的比重。从大的分类看,有4个指标,即工作时间占用率、个人必需生活时间占用率、家务劳动时间占用率、闲暇时间占用率。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3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2.下列哪些人员应统计为在岗职工()。
A.招用的劳动关系保留在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及职业介绍所的人员
B.招用的自存档案的各类人员或虽没转档案但与原单位已没任何关系的人员
C.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制外自行招用的失业人员
D.街道招聘的事业编制的居委会干部
E.再就业中心、职业介绍所等机构派遣或输出劳务,由再就业中心、职业介绍机构统计为在岗职工并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
B.动态数列中各个指标所说明的总体范围应前后一致
C.动态时间数列计算口径和方法要一致
D.动态数列中各个指标所说明的总体范围应前后不一致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0分)
1.人力资源劳动效率统计的意义不包括()。
A.提升工资水平
B.提高劳动生产率
C.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D.为微观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B.周报
C.旬报
D.月报
5.时间统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A.为企业制度合理定岗定员提供依据
B.为企业制订生产作业计划提供资料
C.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
D.为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提供依据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等于()与劳动生产率的结构影响指数的连乘积。
A.劳动生产率固定构成指数
B.劳动生产率指数
C.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2.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按其性质分类,不包括()。
A.一次统计数据
B.二次统计数据
C.三次统计数据
D.四次统计数据
3.按生产工作量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是将某种作业完成工作量与下列哪项相比,用以反映劳动者平均每人每天工作量。()。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标准差是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开平方。
2.医疗保险的一般原则是:按工资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待遇则按实际需要。
3.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指数有正指标与逆指标之别。
4.单方面观察评价法就是选用某一类指标进行观察评价的方法。
5.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及人力资源劳动效益是衡量微观企业人力资源劳动效率高低的重要统计指标,是企业决策者以及政府的监督部门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
6.就业弹性的经济含义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经济的增长引起了就业人数的增加。
7.分析职工的工资外收入最常见的方法是分析工资外收入占职工总收入的比重。
2.反映一定时期内退休人员的总量和规模时,可用以下指标()。
A.期末退休人数
B.本期新退休人数
C.本期退休人员平均数
D.退休率
E.退休养老保险覆盖率
3.对于员工流失的趋势发展,可以结合()等多种统计预测方法进行分析。
A.移动平均法
B.线性回归法
C.多项式回归法
D.指数回归法
4.人力资源总量指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8.复名数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倍数、成数、百分数、百分点、千分数、千分点表示。
9.人力资源劳动效率就是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10.人力资源统计是人力资源统计资料、人力资源统计工作和人力资源统计学的泛指。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4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组次数与()变量总次数的比率。
A.地方统计报表
A.信息库法
B.工作绩效评价法
C.工作态度测定法
D.潜力评价法
三、判断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统计分组法在人力资源统计工作的各个阶段中都会用到。
2.劳动争议人数是指每件争议案件所涉及的争议双方的人数。
3.人力资源统计学是对人力资源活动过程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对人力资源质与量的统一研究中描述人力资源的数量表现与数量关系,发现其变动走势和一般规律的技术。
4.人力资源的劳动效率是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只包括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指标。
5.工资总额包括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
6.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变量值。
7.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一种是无名数;另一种是复名数。
8.统计指数只能综合反映复杂社会经济总体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9.衡量员工流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员工流入率和员工流出率。
10.如果掌握的是经过分组整理编制的单项数列或组距数列的资料,而且每组次数不同时,就需要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均值。
18春《人力资源统计学》作业_2
一、单选题(每题4分,共10道小题,总分值40分)
1.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和人力资源劳动效益两个层面。
A.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日数
B.投入该种作业的人工时数
C.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日数
D.投入该种作业的平均人工时数
4.成数是以对比基数为多少所计算出来的相对数()。
A. 5
B. 10
C. 20
D. 100
5.增长量是用来说明某种人力资源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增长的绝对量,它是报告期水平与下列哪项之差。()。
A.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B.人力资源价值
C.工资水平
2.全距是数列中两个极端数值之()。
A.和
B.积
C.减
D.差
3.从组织机构角度反映劳动争议仲裁规模指标不包括()。
A.仲裁庭数
B.特别仲裁庭数
C.仲裁员人件数
D.仲裁员人数
4.下列哪个指数专门用于综合反映各组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对总体平均工资水平的影响()。
A.期初人工成本总额
B.基期期人工成本总额
C.前期人工成本总额
10.工资总额从结构构成上看,可分为基本工资和下列哪项。()。
A.辅助工资
B.津贴
C.公积金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0分)
1.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对时间的分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形式。
A.二分法
B.三分法
C.四分法
D.五分法
答案:ABCD
A.全部
B.最小
C.最大
2.标准差是数列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
A.开平方
B.平方
C.立方
3.人力资源的总变动率指标是指期末人力资源数量除以()。
A.期初人力资源总数
B.本期人力资源的增加数
C.基期人力资源数量
4.四分法是按活动的属性将生活时间分为工作及路途往返时间、生活必需时间、家务劳动时间和()。
A.反比
B.正比
C.没有关系
答案:A
6.四分位差就是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个四分位数之差
A.一
B.二
C.四
7.人力资源劳动报酬与收入统计主要不包括()。
A.工资总额统计
B.个人所得税
C.工资变动
8.劳动生产率逆指标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正指标指数()。
A.正比
B.反比
C.互为倒数
9.人工成本总额增长率指标是指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除以()。
2.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人力资源统计数字、人力资源统计表和人力资源统计图。
3.动态指数是指在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单位,不同地区间同一事物数量进行对比所形成的指数;或同一单位,同一地区计划指标与实总体分组的基础上,将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而得的比重或比率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
A.倒数
B.和
C.差
D.乘积
9.统一性是统计报表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不包括()。
A.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送的时间是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
B.统计报表的指标含义,计算方法、口径是全国统一的。
C.统计报表的报送时间可以由企业自行决定。
10.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不包括()。
A.时期数列中各指标的时期长短应当前后一致
A.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认识人力资源总体现象的起点
B.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计算其他综合指标的基础
C.人力资源总量指标是宏观与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
5.全社会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也需要从以下()方面分别测算。
A.按社会产品总价值指标表示的劳动生产率
B.按社会产品增加值指标表示的劳动生产率
C.按社会产品净值指标表示的劳动生产率
C.报告期的居民收入水平
10.对总体资料的处理方法不包括()。
A.总体单位的简单排列
B.将所有总体单位的资料加以合计
C.对总体进行各种分组
D.对总体进行抽样
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5道小题,总分值20分)
1.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统计研究至少具有()方面的现实意义。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5.平均指标中包含水平因素和结构因素,因此可以编制可变组成指数,不变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
6.统计模型分析法,是将客观现象的统计资料配合适当的数学表达式,反映客观现象间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揭示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7.总体和总体单位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它们是可以变化的。
8.教育经费是指企业(或雇主)为职工学习先进技术和提高文化水平而支付的费用,不包括企业自办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等培训场所所发生的费用,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