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一特征描述类
典型例析
读图,回答问题。
图乙气候统计图
(1)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6分)
(2)据图甲、图乙中的信息,概括出B城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
请答出三项。
(9分) 阅卷现场
名师点拨
在解答特征描述类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仔细阅读材料,特别是图示材料,准确获取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例如通过图中B城和Q城的经纬度和海拔等信息可知,B城位于欧洲西部,气候温暖湿润,Q城则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2)细审题干,明确“问什么”,即要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同时在描述时应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例如在回答第(1)题时,设问是“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而该考生仅仅是对B城气候进行了定性描述,就不能得分。
(3)回答特征类问题时描述应全面,注意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如回答第(2)题时,应结合河流流量及其变化、含沙量、流速、结冰期、凌汛等要点,根据材料信息和设问要求进行回答。
但是该考生在答题过程存在明显的信息解读和答题错误,从而导致失分严重。
(4)在回答描述类问题时,力争做到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科学术语。
标准答案
(1)气温年较差比Q城小(冬季比Q城温和,夏季比Q城凉爽);(3分)降水季节变化比Q城小(年降水量比Q城多)。
(3分)
(2)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水位季节变化较小;含沙量较小;流速较缓;汛期较长。
(每个要点3分,答出3项即可得9分)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
然后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第二步,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特征分析
(1)区域自然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
(2)区域人文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三步,简洁、准确描述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尽量使用地理术语,避免口语化。
答题模板
设问角度答题术语
位置特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
地理事物的分
布
特征和分布规
律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概括
地形特征从地貌类型及其分布、地势变化、海陆轮廓及特殊地貌特点等方面描述
气候特征从气温和降水及其季节变化、年变化,气温和降水的协调关系等方面进行描述
河流水文特征径流量大小及其变化、汛期、含沙量、流速、结冰期、凌汛和通航期等方面描述
人口特征从人口密度、迁移状况、人口增长模式等方面描述
农业特征从农业地域类型、投入要素、规模、机械化水平、商品率、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气候、水源、土壤、交通和市场等方面分析
设问角度答题术语
各种自然资源
(能源)的优缺
点
从开发成本、技术要求、能量密集度、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区域经济特征从资源状况、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地理位置,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交通、工农业、城市等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进行说明
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主要类型、覆盖率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密布或者稀疏)等
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落实演练
1.(2019江苏盐城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欧局部区域图及两城市气候图。
材料二卑尔根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平均
日照(h)
0.6 2.0 3.0 4.9 6.0 6.3 5.4 4.6 2.9 1.9 0.8 0.3
(1)比较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列表比较卑尔根、图尔库的气候差异。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卑尔根—
图尔库—
(3)简述卑尔根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东侧海岸线平直,多河流,形成沿海沉积平原;西侧海岸线曲折,多峡湾,地质历史时期受冰川侵蚀所致。
(2)
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
卑尔根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控制,暖流增温增湿
图尔库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
冷,年降水量少
—
(3)特征:日照时数常年偏少;夏季多冬季少。
原因:全年降水多,云量大,日照时数少;与冬季相比,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相对较多。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示信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侧海岸,河流众多,受河流堆积作用影响,海岸线较为平直;而西侧海岸则受冰川侵蚀影响,海岸线较为曲折。
第(2)题,结合卑尔根和图尔库所处地理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影响,卑尔根和图尔库分别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并据此说明气候特征。
第(3)题,结合卑尔根气候特点分析其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特征及原因。
2.(2019湘赣十四校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弄在瑶族语言里面指的是深洼地,在我国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深洼地分布广泛。
a、b两图分别是弄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a
b
材料二在洼底当地人修建了同心圆状的梯田,称为龙卷地。
当地还有句民谚“碗一块,瓢一块,扔个草帽遮一块”,每个村子都挖了泥塘,下雨时村民赶着几十头牛在泥塘里转圈,踩实泥塘,以防漏水(见下图)。
现在,七百弄乡间,数千个圆形水柜是当地最奇特的人工风景,政府为解决百姓缺水问题,提供水柜补贴。
(1)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据材料分析龙卷地农业生产特点。
答案(1)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四周高,中间低。
(2)以自给农业为主;农业生产的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以旱作农业为主。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状况等方面描述该区域地形特征。
第(2)题,从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生产率等方面分析龙卷地农业生产特点。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
山区的茶园面积大,尤其是锡兰红茶世界闻名。
材料二茶树的生长习性为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长有利。
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1)根据图上P地气候资料,描述P地降水特征,并分析原因。
(2)从气候对河流影响角度分析甲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第(1)题,从降水、气温及其变化等方面说明气候特征。
结合P地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等方面分析气候成因。
第(2)题,结合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特征,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答案(1)特征: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冬季(或秋冬季)降水多,夏季(或春夏季)降水少。
成因:P地地处热带,距海洋近,因此降水丰富;位于夏季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冬季,东北季风从海面吹来,带来丰富水汽,降水丰富。
(2)由于降水丰富,甲河径流量较大;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在冬季,水位季节变化大,汛期出现在冬半年;终年高温,河流无结冰期。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6分)
纳木错湖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湖面海拔4 718 m,湖泊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长距离约78 km,湖泊西部最宽处约为44 km。
下图示意纳木错湖湖盆地形变化特征。
描述纳木错湖湖盆特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
根据图中等深线可知,该湖盆等深线闭合,且最大深度低于-95 m,说明该湖盆为封闭深水湖盆;南北两侧的等
深线密集,说明南北两岸陡峭;中部和西部等深线稀疏,说明中部和西部湖盆平坦。
答案为封闭深水湖盆;南北两岸陡峭;中部和西部湖盆平坦。
4.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描述该地区地形的基本特征。
(4分)
(2)与B河相比,说明A河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6分)
解析第(1)题,本题实际是通过等高线描述地形特征,把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分布的模板与地形特征模板结合起来,即从数值高低、疏密变化两个方面判断基本地形,从延伸或变化方向判断地势状况,然后从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分布、地势起伏与倾向两个角度表述。
第(2)题,通过经纬度位置判断气候特征,通过等高线判断地形特征,之后通过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以气候、地形特征推断区域植被特征及水文特征,并以水(水量)、冰(结冰期)、沙(含沙量)、汛(汛期)、速(流速或水能)比较两河水文特征,注意以B河为比较对象,以A河为表述主体。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或西部高、北部高)、东南低。
(2)A河流量大,水量稳定。
成因:流域面积较大(上游有支流补给);有湖泊调节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