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的解释含义指根宪法的原则和精神,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宪法的规定与条文含义的理解、说明与分析。
其目的在于通过一个理性的可审查的程序,找出一个合宪的正确结果。
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宪法条文的意义;二是对引起宪法争议的具体案件,适用宪法条文予以解决;三是从宪法条文的体系与关联性上,阐明其意义。
特征首先,宪法解释具有规范性质;指宪法解释具有法律规范普遍适用的规则特征。
解释宪法的过程,既是一个发现国家基本政治原则、民主、自由与人权价值的过程,也是发现那些被解释与适用的宪法文本含义的过程。
宪法文本的含义一旦被发现,可以产生普遍的、规范的法律效力,指引、预设现在或未来的社会关系。
因此。
宪法解释具有典型的规范性质,即对宪法文本进行立法解释的特征。
其次,宪法解释具有被动性指宪法解释因具体案件或根据有关机构请求而启动的程序;从各国宪法解释的实践来看,宪法解释通常因解决一个具体案件牵涉到宪法问题而发生,解释机关遵循不告不理原则,使得宪法解释具有附带性与被动性。
宪法的含义通常并不是被概括发现,而必须以具体的方式阐明之,宪法解释与裁决宪法纠纷而赋予的宪法含义联系在一起,亦即将宪法文本翻译成具体的、有价值的、适用于具体案件事实的公式。
再次,宪法解释具有中立性指宪法解释者应受其解释结果的支配,以中立的而非其主观意志来解释宪法。
法治意味着不受任何恣意的侵害。
释宪者不仅要解决其面临的具体问题,亦须考量与该具体问题紧密下相关联的其它问题,进而确定解释意旨是否与宪法规范相吻合。
在解释宪法中,任何一个符合原则的决定,必然在案例的所有问题上都基于理性。
如果解释者在具体的案件中援引了某项原则,那么未来也应适用同样原则,这样可以把解释者的任意性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最后,宪法解释具有适应性指宪法解释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不受已有解释意见的拘束而作出新的解释。
宪法容纳了一个社会中彼此冲突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宪法解释不可能像判例法发展或是制定法适用那样,前后完全一致,而需要通过变化来实现宪法的发展。
意义宪法解释之必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在宪法实施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在宪法制定时没有明确考虑到的问题,因而国家权力的行使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需要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明确化、具体化,从而提供必要的宪法基础。
二、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在宪法实施中需要具体的解释予以明确;首先,宪法规范具有高度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从而决定宪法条文离不开必要的解释以明确其具体含义;其次,宪法条文大多使用了开放的语言,以便通过宪法解释的形式,赋予其新的含义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宪法解释,在宪法实施中可以正确地确定这些宪法条款在具体情况和特殊情形下的内容与含义,以便探求、确定和明确制宪的原始含义。
三、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与宪法相关的惯例、实践,需要通过宪法解释进行阐释与说明,适应实际的需要。
在各国的宪政实践中,都存在文本宪法与现实生活的差距。
宪政实践中存在一些宪法没有明文规定,或者与宪法规定在形式上存在差异的情况,都需要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进行弥补和确认。
四、宪法的修改有其严格限制,在不具备宪法修改的条件但又需要使宪法适应社会发展新情况时,可以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对宪法条文本身进行明确、补充和发展,这是各国宪法发展的方式。
五、宪政实践的发展,以宪法解释为基础;宪法的传统并不单纯地侧重于宪法文本本身,而是同时着力于法院和其它制度性机构的裁决与实践。
尽管成文宪法是宪法的主要渊源,但不是唯一的。
而从宪法解释的角度来看,宪法法律似乎主要是一个不成文系统。
宪法解释的机构(一)、确定宪法解释机构的理论基础无论在采用何种宪法解释体制的国家,宪法解释只能由一个最终、权威的机构,负责对宪法解释作出统一的决定;其它有权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宪法所做的解释,只有在无争议的情况下才具有效力;其它组织和个人对宪法所作的解释,仅为学理解释或无权解释。
宪法解释实质上是通过发现宪法文本的含义的方式对宪法文本含义所做的说明,国家机关可以以不同的形式行使宪法解释权,实施执行宪法的义务。
通过宪法解释来确认争议事项的合宪性,亦即进行违宪审查与监督,是宪法解释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宪法的实施。
并非只由宪法解释机关独立承担,其离不开各国家机关依照宪法规定行使职权,将宪法规定付诸于现实生活中,并在在此过程中对其权力行使的合宪性进行解释。
(二)、由于宪法解释是以违宪审查机构对宪法的解释为前提的,所以各国宪法解释的机构,也就是违宪审查机构,除此以外,其它的宪法解释机构还有:1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承担最终的宪法解释职责,并对其它机构产生拘束力,是宪法的最高机构,国会、总统以及其它一切官员以及一切通过选举产生的职位,都可以对宪法进行解释,但其解释的效力及于其职权范围,并且服从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
2法国宪法委员会对议会制定的法律之合宪性进行审查的职责,享有对法律合宪性进行解释的权力。
对于法律以外的其它应由政府制定的条例,依照行政权归属于政府的权力分离原则,其合宪性则由最高行政法院进行审查,而非宪法委员会。
宪法委员会与最高行政法院的解释权限与范围明确,宪法委员会对宪法作出最终的解释,并不排斥其它机构的宪法解释权。
3德国联邦宪政法院承担违宪审查的职责,并具有最终的宪法解释权力;同时行政法院作为实施基本权利最重要的机关,也承担部分的宪法解释的职责。
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争议,必须首先在行政诉讼程序中,就其在宪法上的地位进行诉讼,只有在倾尽一切法律程序仍得不到救济时,才能提起宪法诉愿,而行政法院则在行政诉讼程序中,对涉讼案件的合宪性问题作出解释。
4英国议会制定法律和普通法院解释法律并存的体制,宪法由议会进行解释并承担违宪审查的职责,但法院也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对制定法和不成文宪法进行解释。
(三)、中国宪法解释的机构在中国的宪法实施过程中,以下国家机关可以进行宪法解释:1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宪法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解释宪法,即排除了其它国家机构最终解释宪法的权力,即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才享有对宪法进行终极性的、权威性的解释权力。
但宪法的其它条文并没有排除其它国家机关在其行使宪法授予的职责时,为履行其宪法义务而对宪法进行解释,但其解释必须从属于并服从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
2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对法院草坪案件中涉及宪法有关规定在法院审判中具体应用的问题进行解释的权力。
此类解释涉及的范围包括:A关于宪法有关条文在法院审判实践中的具体含义B关于宪法条款在法院审判实践中不直接适用的效力;C关于宪法条款在法院审判实践中可以直接适用的效力;D关于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违反宪法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如何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这是通过援引宪法条文在法院裁判案件中的形式,弥补部门法的不足或扩充对部门法的理解,从而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将需要保护的权利通过宪法解释,进一步明确部门法的含义。
3国务院国务院在行使宪法授予的职权时,一方面有义务保障宪法的实施,对其职权范围内涉及与宪法是否一致的有关问题,可以作出解释;另一方面,国务院在应当由法律确认公民基本权力,但尚未制定法律的情况下,通过制定行政法规的方式,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保障,也可视为对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解释。
4 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及立法法的授权,以法律询问答复的方式,对有关宪法条文的具体规定进行说明,并被有关中央国家机关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认可与执行。
这可视为中国宪法解释之宪法惯例5其它国家机关指宪法授权某些国家机关享有合宪性审查的权力,这类国家机关在行使宪法授权的职权过程中,即享有受限制的对宪法进行解释的权力。
如宪法100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那么,省、直辖市人大常委在行使上述职权时,可以依照宪法规定行使有限的对宪法有关规定进行解释的权力。
(四)、宪法解释的冲突的解决上述国家机关在行使宪法授予的权力时,都可以对宪法有关内容进行解释,但其解释范围仅限于宪法授权的职责范围之内。
如果上述机关之间对宪法的解释,彼此发生冲突,或者它们对宪法有关条文的解释有异议,其解释并不具有正式、最终的宪法解释效力,并有可能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否决。
即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裁决各国家机关宪法解释的冲突并作出最终宪法解释的权力,其它任何机关的解释,都必须服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初的最终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的效力1宪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关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予以确定:第一、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委制定的法律是由两个不同的机关制定的。
当两者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按照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的原则,优先适用宪法解释而不适用法律,即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宪法解释,其法律效力位阶优于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
但如果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后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宪法解释,当两者出现不一致时,可以视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优于它的常委会在先的宪法解释,即全国人大以通过法律的程序与方式,撤销了它饿常委会的宪法解释而作出新的宪法解释。
第二、宪法解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都是同一机关制定的,由于宪法具有宪法文本相同的效力,故当两者出现不一致的时候,无论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是否先于宪法解释而制定,都可视为法律与与宪法相抵触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宪法解释的效力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而适用。
但如果法律后于宪法解释,因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宪法解释与制定法律的双重权力,故需由其对两者的关系作出解释和说明。
第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与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都是同一机关制定的,在一般情况下,当两者不一致时,依照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的原则,确定后来通过的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具有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位阶。
如果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决议,在性质和内容上为阐明宪法解释而不是法律,则应按照同一机关制定的一般规定与特别规定不一致,优先适用特别规定的原则,确定这类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优于法律的其它法律效力。
2 宪法解释的拘束力(1)宪法解释的个别效力指针对具体案件所涉宪法问题而形成的宪法解释,其拘束力以直接针对案件双方当事人为原则。
当被解释的事实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被解释机关认定为违宪时,宪法解释对待决案件产生直接拘束力,即在解释的案件中,不适用被认定为构成违宪的法律、法规、规章。
但被质疑的法律、法规、规章,只有在经法定程序予以撤销或废止后,才完全丧失其法律约束力。
除全国人大以外的其它国家机关作出的宪法解释,只具个别效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法律询问答复中对宪法作出的解释也只具有个别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