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治实践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由于明显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导致气道和(或)肺泡异常。
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对慢阻肺的知晓率低,诊断不足问题严重。
老年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合并存在多种疾病,同时老年人具有相应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老年人群慢阻肺的诊治面临挑战。
为了提高广大医生对老年慢阻肺的重视程度,指导临床医生充分考虑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诊治和管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在遵循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的
基础上,经全体学组委员多次现场工作会议讨论,并广泛征求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后,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一、定义及概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由于明显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导致气道和(或)肺泡异常[1]。
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对慢阻肺的知晓率低,诊断不足问题严重;老年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合并存在多种疾病,同时老年人具有相应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老年人群慢阻肺的诊治面临挑战。
本指南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充分考虑老年慢阻肺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诊治和管理。
二、老年慢阻肺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
我国将60周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2]。
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比例高。
2018年发表的中国肺部健康研究(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 CPH)结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患病率随
年龄增长显著上升,60~69岁为21.2%,≥70岁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35.5%[3]。
老年慢阻肺患者中严重肺功能受损者(GOLD 3~4级)占9.3%,在40~59
岁慢阻肺患者中这一比例为6.2%。
老年人群中男性慢阻肺患病率为31.8%,显著高于女性(13.8%)[3]。
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最新中国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慢阻肺病死率为68/10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94.5万人,位于死亡原因的第三位[4]。
调查显示全球疾病负担的23%来自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在老年人群疾病负担最重的前15个疾病中慢阻肺位于第三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4]。
慢阻肺诊断不足问题国内外普遍存在,主要由于普通人群对慢阻肺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以及高危人群接受肺功能检查率低。
这一问题在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2014年我国一项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
查结果显示,70岁以上人群对慢阻肺名称知晓率仅为8.1%,知晓慢阻肺
疾病名称的人群中肺功能检查和慢阻肺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4%和
4.3%,低于总体调查人群(分别为9.2%、3.6%和
5.8%)[5]。
中国肺部健康研究结果表明,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中仅2.6%意识到自己的慢阻肺疾病状况,只有12.0%报告曾经接受过肺功能检查[3]。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慢阻肺患者数量和疾病负担将进一步上升。
三、老年人呼吸系统生理特点及在慢阻肺发病中的作用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发生老化,从而导致呼吸生理功能的减退。
呼吸系统老化主要表现为:肺组织弹力纤维减少、肺泡腔扩大,呈现'老年性
肺气肿'改变,致使肺组织弹性回缩力降低和对小气道的牵张力减弱;呼
吸肌肌力减退和胸廓的顺应性降低。
呼吸系统这些结构的老化使老年人肺通气功能下降,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以first second, FEV
1
及二者的比值(FEV
/FVC)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残气容积(residual
1
volume, RV)和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增加。
由于老年人肺毛细血管床和肺血流量减少,弥散功能也减退,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受损更为显著[6,7]。
老年人肺脏防御能力下降,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减退,有效咳嗽清除呼吸道吸入颗粒物能力下降,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致使慢阻肺反复发生急性加重,从而加速疾病的进程。
由于老年人呼吸系统化学感受器和神经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对缺氧和酸碱失衡的调节能力下降,老年重度和极重度慢阻肺患者更易发生呼吸衰竭和肺性脑病。
四、老年慢阻肺诊断、分期与评估
(一)老年人群慢阻肺的诊断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高发人群,但慢阻肺诊断延迟问题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显著。
慢阻肺活动后气短症状缺乏特异性,患者常误以为是年老的表现,自行减少活动以避免症状出现。
此外,老年人常并存多种其他疾病,将气短症状归咎于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肥胖等也较常见。
因此,老年人群需要高度警惕可能罹患慢阻肺。
识别慢阻肺的危险因素(表1),有助于早期发现慢阻肺。
当老年人出现活动后气短、慢性咳嗽、慢性咳痰任何一种症状,或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或存在表1中任何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均应怀疑慢阻肺。
确诊慢阻肺需要进一步
行肺功能检查,明确存在持续气流受限,同时排除支气管哮喘(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及慢性心功能不全等与慢阻肺具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诊断流程见图1。
肺功能检查存在气流受限是确诊慢阻肺的必要条件,应用
/FVC<0.7目前仍然是慢阻肺的诊断标准[1]。
需要注意支气管舒张剂后FEV
1
/FVC<0.7作为判断标准,在老年人群中易发生慢阻肺过度的是,采用FEV
1
诊断,但老年慢阻肺过度诊断和治疗带来的风险有限,因为慢阻肺的诊断不仅仅依赖肺功能指标,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并除外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进行综合判断,而且诊断后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管理,定期复查肺功能。
图1老年慢阻肺诊断流程
(二)老年慢阻肺的分期1.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症状加重,超过日常变异水平,需要改变治疗方案。
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脓性或黏液脓性痰,可伴有发热等[1]。
2.稳定期:咳嗽、咳痰和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病情基本恢复到急性加重前的状态[1]。
(三)老年慢阻肺初始诊断后的全面评估老年慢阻肺确诊后需要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症状、急性加重风险、并发症、是否合并哮喘及其他合并症等进行全面评估(图2),以指导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长期管理。
图2老年慢阻肺的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