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东北地区寒地水稻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包括合理选择品种和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壮秧,高光效栽培,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防病促早熟等技术措施,并对此进行有益的探讨,来进一步提高东北地区寒地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东北水稻栽培技术产量
东北地区粳稻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气温低,水温低,地温低,长日照的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特殊的水稻生长发育环境要求采取复杂的栽培技术措施以获高产,而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地温,特别是在水稻抽穗前15天至抽穗后25天这40天内的温度直接决定产量,如2005年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红卫农场水稻最高产量记录为733kg/667m2,2006年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七星农场水稻最高产量记录为每830.5kg/667m2。
1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根据东北地区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持续时间短,后期降温快,低温冷害多等特点应选择种植生育期短(125-130天),抗低温能力强,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目前“空育131”因其生育期短(127天),活动积温少(2320℃),产量出米率高、食味性好,抗低温冷害能力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耐肥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深得广大种植户的喜爱,特别是在三江地区栽培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
因此东北地区高产栽培多采用空育131品种。
同时在常规的种子清选过程中进行种子包衣,并进行集中浸种催芽,为赢得积温,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减少苗期病害,培育壮秧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旱育稀植培育壮苗
“秧好半年粮”,培育壮秧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培育壮秧就要做到“二秋三常年”,即秋整地,秋做床,常年备床土,有机肥,常年培肥地力,实施肥床旱育秧,达到育秧先育土的要求,置床要调酸,浇足底水,趁湿摆盘,精量稀播育壮秧,播种量严格控制在275粒芽种/100m2, 秧田管理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管理上要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壮秧模式为依据,以调温控水位手段,通过智能控温控湿和微喷技术实现旱育秧,使秧苗地上和地下部分均
衡发展,实现旱育壮秧。
“育秧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克服旱育不旱,稀播不稀等问题,使秧苗带蘖插秧,农时上确保“不育五月秧”。
4本田整地标准
沟渠排灌体系要配套,根据本田面积设计修建相应大小的晒水池,延长渠路等实现井水增温,利用GPS平地仪整平格田,达到“早、平、透、净、大、齐、深、匀”,扩大格田面积,要求同一格田内高低落差不超过3cm,做到灌水棵棵到,放水处处干。
土壤细碎,疏松,耕层深厚,肥沃,上软下松,为水稻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秧苗插后“早生快发”,尤其是旱改水新改田更应该提前作好准备。
5高光效机械插秧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稳定通过15℃时即可开始插秧,适时早插,过早或过晚对缓苗,发育及抗性和产量形成均不利,5月25日前务必插完,确保不插6月秧”,结合高光效栽培模式,采用宽窄行机械摆栽钵育苗,大垄40cm,小垄20 cm,株距10 cm,5-7株/穴,达到平方米有效穗数850穗。
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角度为磁南偏西23.5度。
插秧后表现为返青快、早发性好、耐寒性强、低节位分蘖多、有效穗较多且粒重又高。
6井水增温、浅湿干间歇灌溉
合理灌溉是实现高产的重要手段,做到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
根据水稻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规律进行灌溉,灌水的原则是插秧后深水护苗,返青期和分蘖期保持浅水2-3cm,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促进水稻生长和分蘖发生,前期灌水以浅水层为主,目的是促进分蘖不过盛;分蘖末期要及时落干晒田,目的是控蘖、壮杆、蹲节、防病、促转换;抽穗期水深3-5cm,齐穗后干干湿湿,达到“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产”。
利于灌浆成熟,蜡熟末期停灌,黄熟初期水要排干,保证水稻活杆安全成熟收获。
7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肥后移
施肥总的原则是应用国际水稻所近年来提出的实地管理(SSNM)施肥技术,即根据不同地号的土壤供肥能力与目标产量需要量的差值,决定总的施肥范围。
推广测土配方和施用配方肥,以限氮、保磷、增钾、补硅为原则,氮:磷:钾比例控制在2:1:1.8-2,提高钾肥用量使氮:钾达到1:1。
采用“早促、中控、晚保”和“氮肥后移”的施肥方法,氮肥分基肥,蘖
肥,调节肥,穗肥和粒肥按3:3:1:2:1施用,磷肥全做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以基肥,穗肥按60%和40%施用。
在水稻的主要生育期应用快速叶绿素测定仪(SPAD)或叶色卡(leaf color chart,LCC)诊断水稻叶片氮素的营养状况,调整实际氮用量,自分蘖期开始,每隔一周喷施农丹叶面肥巧施穗肥和粒肥等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切忌前期肥多后期贪青,达到适时供给养分,催进水稻健壮生长,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几率,提高产量和施肥效益。
8病虫害防治
在选用抗病品种的基础上,加强对病、虫、草害的预警监测和防治,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做好种子清选和消毒工作,严禁把带有稻瘟病的稻草归还田间,减少稻瘟菌寄存的场所和传播媒介;减少中后期施肥量,合理控制群体大小,使群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抓住有利时机统一航化喷药防病,做到群防群治,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