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生死观之差异

中西方生死观之差异


• 孟子所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The Historical Reasons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 而非死后。 •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人虽是生活在现实社 会中的有限个体,但却能通过道德学问之修养而超越 有限之自我,以体现“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 • 不以死为苦。“德之未修,学之未讲”是个人的痛苦 ;而更大的痛苦是来自其社会理想之未能实现。“死 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业之未 道德超越, 道德超越 天人合一, 能竟
Thank You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苦在罪孽之未能补 • 相信肉体的复活和不朽。求助于一种在人间可实 现的新生活,一种自由、友爱、通往永恒的新生 活。通过复活从死亡到达永生(耶稣)。 • “所谓生命意味着有生命的东西不断更新”。因 此死亡乃是生命的必然结果。即使你在失去生命 之后,也会获得复活,获得通向永恒的生命。反 之,若是将他们扔到绝望之中,人类将会沦落到 暴力和冷库之中,你也会痛苦而绝望的死去,永 世不得超生。
• 责任是生命价值的核心 • 生与死是人生不可分割的两方面,讨论死 亡不是为了来世永生,而是为了今世更好 地生活。 • 死亡意味着生的终点,也因此凸现出生的 意义。让生命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提升生 命的价值,把对死亡的追问作为对生命意 义的特别解读。
• 中国文化以忠效为至上,这是中国文化中 崇尚牺牲自我的历史政治原因。主张积极 入世的态度,认为生命存在本身无所谓意 义,生命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而不是 自然存在价值。面对死亡威胁,如果只考 虑自己的身家性命而置社会价值于不顾, 将不齿于世人。反之,那种“杀生成仁、 舍身取义”,将生命的社会价值置于生命 的本然状态之上。
Common Things
• 都重视今世的价值与幸福。生是人存在的形式, 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对于死,则因为它的必然 性,回避或是坦然面对,都表明了一种对死的无 奈,而且正因为有死,才更应珍惜今世的生。 • 都强调生死中的精神永存。比如为真理而不惜牺 牲的精神、宁愿有尊严地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的 精神、为人类普遍价值而死的精神等。 • 都怀着虔诚对待亡灵超度。人生各异,人死各异 ,希望贫穷者死后富有,希望罪恶者死后得到宽 恕,希望辛劳者死后得到安歇,希望领袖者依然 成为天国中的统领者。这种对死者的尊敬也许还 潜藏着一种对自身生后的那种茫然和渴望,对于 人生的彼岸都是怀着许多困惑和寄予厚望的。
西方——追求灵魂不朽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 中国追求的三大幸福:福、禄、寿 • 中国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 立言
• 直面死亡,寻求超越 直面死亡, • 人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生命纯 洁而高贵,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正是通 过追求以上帝为精神象征的终极价值,来 建立生存信仰体系,从而使人们摆脱尘世 间的罪孽,实现世俗生存的价值,获得生 命超越,达到永生之域。基督教及其哲学 则更是把死提升为达到新的生命的途径” 。
Difference
• 讨论死亡时的心态不同。西方文化下讨论死与讨 论生的心态一样,不会引起明显的心理冲突。在 中国文化传统中,谈论死总会或多或少引起心理 冲突、带有恐惧感,给人一种不吉祥的感觉。 • 生命价值的核心不同。西方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 心是责任 责任,因此生的意义在于尽责,牺牲的意义 责任 在于为责任而死,并因此获得精神的升华。安乐 死就是失去责任能力和生命的尊严后采取的对死 的坦然态度。中国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核心在于忠 忠 效,包括对皇权的忠效和对信念的忠效,为忠效 而死是一种忘我的死。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and the death
Zhang Huifen源自Chinese & Westerners
• 将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以达到其他目的,如 天下(治国齐天下)、历史(留取丹心照汗青)、 家庭、种族等 • 将生命看作是义务,尤其儒家思想更是如此。 (佛家和道家是淡化生死) • 将生命本身作为目的,其价值就是生能带来快乐 • 将生命看作是权利
将个人死亡作为向群体过渡的环节 (自己死后,还有子子孙孙)。希 望自己死后能为世人留些什么。 将生死看作个体的生命,并会以另 将生死看作个体的生命, 外的形式延续, 外的形式延续,如灵魂、天堂等。 不考虑留什么,如果有考虑,则只 考虑灵魂归处,上帝如何审判等。
中国——追求历史不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