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总结

生物化学总结

名词解释:
1.糖:糖类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类具有广谱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的有机化合物。

它由碳、氢及氧3种元素组成,其分子式是(CH2O)n。

一般把糖类看作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衍生物的总称。

2.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

3.寡糖:是由单糖缩合而成的短链结构(一般含2~6个单糖分子)
4.多糖:有许多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长链结构,分子量大,在水中不能成真溶液,均无甜味,无还原性。

有旋光性,无变旋现象。

5.构象:在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布叫构象。

6.构型:在立体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叫构型。

7.变旋现象: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为几种不同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发生的旋光变化现象,叫做变旋现象。

8.旋光性:当光通过含有某物质的溶液时,使经过此物质的偏振光平面发生旋转的现象。

9. 脂类:是脂肪及类脂的总称,其化学本质为脂肪酸(多是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和醇(包括甘油醇、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10.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或脂所消耗的KOH毫克数。

11.皂化作用:脂酰甘油的碱水解作用称为皂化作用。

12. 酸败:脂肪长期暴露于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受到空气的作用,游离脂肪酸被氧化、断裂生成醛、酮及低分子量脂肪酸,产生难闻的恶臭味,称之酸败。

13.酸值: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酸价),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14.卤化作用:油脂中不饱和双键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产卤代脂肪酸,称为卤化作用。

15.碘值: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碘价(碘化值),可以用来判断油脂中不饱和双键的多少。

16.氢化:Ni的作用下,甘油酯中的不饱和双键可以与H2发生加成反应,油脂被饱和,液态变为固态,可防止酸败。

17.必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
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

18.维生素(vitamin):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在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19:维生素原:本身不是维生素,但是可以转化成维生素的物质。

20.核酸(nucleic acid):是含有磷酸基团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因最初从细胞核分离获得,又具有酸性,故称为核酸。

21.核苷:碱基和核糖(脱氧核糖)通过N-糖苷键连接形成糖苷称为核苷(脱氧核苷)。

22.核苷酸:核苷(脱氧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脱氧核苷酸)。

23. DNA一级结构:指构成核酸的各个单核苷酸之间连接键的性质以及组成中单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碱基排列顺序)
24.DNA的变性:有些理化因素会破坏氢键和碱基堆积力,使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核酸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改变,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

25.Tm值: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
值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

其大小与DNA链的长短,G+C含量及溶液离子强度成正比。

26.
DNA复性(renaturation):
在适当条件下,变性DNA的两条互补链通过碱基配对重新形成双螺旋的现象称为复性。

27.核酸的杂交:将不同来源的DNA经热变性,冷却,使其复性,在复性时,如这些异源DNA之间在某些区域有相同的序列,则会形成杂交DNA分子。

DNA 与互补的RNA之间也会发生杂交叫核酸杂交(hybridization)。

28.增色效应:
29.减色效应:
30.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31.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32.谷胱甘肽(GSH)
33.结构域:对于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缔合而成三级结构。

这种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就称结构域。

34.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

35.基序:
36.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

37.核酶: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酸,主要参与RNA的剪接。

38.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化学基团。

39.酶的活性中心:或称活性部位(active site),指必需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40.酶原(zymoge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41.酶原的激活: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42.酶的活力是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其衡量的标准是酶促反应速度。

43.同工酶:
44.变构酶:
45.米氏常数Km:
46.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 和H2O的过程。

47.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

48.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分解代谢过程中,底物因脱氢、脱水等作用而使能量在分子内部重新分布,形成高能化合物,然后将高能键转移给ADP(GDP)形成ATP(GTP)的过程。

49.氧化磷酸化: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氧化生成水时,所释放的能量能够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

50.糖酵解:在缺氧情况下,葡萄糖在机体生成乳酸(lactate)的过程称之为糖酵解。

51.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
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
52.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

53.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54.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55.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56.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三者总称为酮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