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当今社会形势如何看待我国的经济分配格局【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
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处理初次分配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橄榄型”分配格局指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
与“橄榄型”分配结构相对的是“金字塔型”分配结构,即低收入者占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结构。
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强,应该说有条件、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国际势形经济全球化区域合作收入分配现状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这一科学论断精辟概括了当前一个时期国际形势演变的基本特征,也反映了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主要特点。
目前国际战略形势中出现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三大趋势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的变化、实力出现新的消长、政策出现新的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互动的结果。
一、当今国际势形势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
世界经艰难复苏,风险犹存;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突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国际安全形势出现新动向;主要大国和新兴力量抓紧调整内外政策,综合国力竞争更趋激烈;金融危机收发思想领域大反思,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峰呈现新特点;中国国际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对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对国际秩序重塑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如此局势下,当前国际形势有如下5个特点。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
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大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
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
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
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
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
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家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已的优势。
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竟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不确定因素增加。
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
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殃,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局部冲突时起起伏,地区势点问题错综复杂。
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
反恐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国际社会还面临武器扩散、环境恶化、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以及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严峻挑战。
4、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簇、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差异。
这种多样性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
“万特并育面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人类文明也因此而丰富多彩。
越来越多的国家识识到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多种形式的“文明对话”对各国相互了解、友好合作起着推动作用。
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竞争中和平共处,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5、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中国的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共解决了2亿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壮举。
世界银行行长活乐芬森说,中是是20年来对全球扶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为全球扶贫行动提供了范例。
中国发展已经并将继续给地区和世界带来广阔市场和合作空间。
2004年,我国进口总额达5613亿美元,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2010年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
中国的市场容量致少在今后十年还将成为各国普遍的政策取向。
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突破600亿美元。
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450多家已在我国投资。
世界排名前列的汽车巨头全部进入中国,世界信息产业100强中已有90多家进入中国。
外商在华研发中心已超过600家,跨国公司在华地区总部超过30家。
可以看出,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进度期。
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
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外交工作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我国经济分配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但随着CPI系数的增长,我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却呈现出负增长的趋势。
另外,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相关报道,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的警戒线,高达0.45以上。
由此看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
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经济数据可知,中国行业最高收入与行业最低收入的比值是6倍,而国际上的收入差距标准大约为3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而最主要的高收入行业集中在金融、电力、电信、保险、烟草等领域,这类行业的收入要比其它行业的收入高出2~3倍。
这仅仅是实际工资的对比,如果将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等相加起来,则这种差距将会扩大到6~10倍。
且在工资增长速度方面,高收入行业要比建筑业、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高出很多。
不难看出,在行业垄断的背景下,只有那些垄断行业才有能力大幅度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由此也就形成了一种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2、再次分配机制落后。
当前,我国的再分配机制相对落后,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税收制度残缺,“偷、漏、逃、抗税”等非法现象普遍,执法部门打击力度不足等。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税收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的税收流失额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政府主导的再分配措施最先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方面的公平缺失,但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而言,却有着“逆向调节”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高收入群体缴纳的个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总体收入的一小部分,而中低收入者则是纳税主体,很多高收入者却没有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3、区域收入差距显著。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近年来,东西部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还在不断上升。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自然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
另外,在外资流入量较多的地区,居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会相对较大。
根据相关的报道,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是上海,最低的地区则是贵州,两个地区的人均GDP之比为1:9.6。
4、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受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农村快很多,于是就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08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35倍。
若在经济统计分析中,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
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增大的原因1、行业间收入差距扩大。
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方式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公平的竞争原则,使得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产品的行业性垄断使得石油、电信、电力能源等行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是导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若要遏制住行业间工资差距不断上升的趋势,首先就要打破行业垄断格局,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2、体制改革不到位。
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也是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