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一节企业概况 (1)第二节项目概况 (2)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 (4)第四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建议 (5)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 (6)第一节项目所在地概况 (6)第二节建设条件 (12)第三章项目背景和投资意义 (17)第一节项目背景 (17)第二节项目建设意义 (22)第四章市场需求分析 (25)第五章工艺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 (27)第一节工艺技术方案 (27)第二节主要设备 (35)第六章主要原材料及消耗 (38)第一节主要原辅材料 (38)第二节主要公用工程消耗 (39)第七章工程建设方案 (40)第一节总体布局 (40)第二节建筑工程 (43)第三节公用工程 (46)第八章环境保护、安全和节能 (57)第一节环境保护 (57)第二节安全 (60)第三节节能 (62)第九章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4)第一节组织机构 (64)第二节人力资源配置 (64)第十章项目实施计划 (65)第一节项目实施进度 (65)第二节工程招标 (66)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68)第一节投资估算 (68)第二节融资方案 (70)第十二章财务分析 (70)第一节编制原则 (71)第二节财务基础数据 (71)第三节财务分析 (74)第四节财务评价结论 (77)第十三章风险分析 (78)第十三章社会评价 (82)附表附表1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附表3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附表4外购原材料费用估算表附表5外购燃料动力费用估算表附表6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8利润与利润分配表附表9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附表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附图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2项目总平面布置图附件附件1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附件2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股东(发起人)出资情况表附件3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请的合作协议附件4苏发改中心[2007]235号《关于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项目的核准通知》附件5土地使用权证书附件6苏环建[2007]400号《关于对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及年产再生油酸原料2000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附件7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第一章总论项目名称:某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项目建设单位: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地址:某市三香路979号项目负责人:电话:传真:第一节企业概况本项目由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于2004年9月2日经某市吴中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注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注册地址为某市吴中区木渎镇宝带西路延伸断,营业范围为“回收、加工废植物油(地沟油)”;营业期限至2014年8月31日,法定代表人为宋秀辉。
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是为实施某市餐厨垃圾处理工程项目而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为了满足某市政府对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了产业化运作的要求,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拟建立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基地,在某市西南部吴中区七子山的某市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购置土地40亩,并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合作进行技术合作,在某建立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资源化科技示范工程。
第二节项目概况一、项目由来鉴于为了配合某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环保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太湖水资源的要求,征对某市餐厨垃圾日益危害日益严重的现状,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向某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上报要求对某市范围内的废油和餐厨垃圾回收进行集中深加工,可使餐厨垃圾废弃物转化为生化柴油和饲料,并达到主要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同时也可有效有效防止地沟油和“泔脚猪”回到人们的餐桌上。
同时有效防止餐饮企业的餐厨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城市河道水污染,为了有效切断污染源,为综合治理太湖污染创造条件,经某市经贸委牵头,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目前已经与清华大学达成技术合作意向,并于2007年4月被国家科学技术部列入“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
本项目作为“某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已被列入《某市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中。
本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评等手续已经办理结束,目前厂房正在建设之中。
二、建设地点某市吴中区木渎镇环保静脉产业园内,项目总占地面积约26642.7平方米。
三、建设规模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0049.3平方米,建设日处理100吨餐厨垃圾处理车间和相应配套的公用设施。
四、建设目标以某市区餐厨垃圾可再生利用资源为基础,切实治理太湖水污染,改善某城市环境卫生,将建成产业化、专业化、资源化经营实体,实现生产的高度组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完整的技术保障、生产运营体系和循环体系,将本项目建成全国一流的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某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理基地。
五、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第三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和范围一、编制依据(一)《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二)某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文件(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No.2006BAC02A18)项目合同(四)项目所在区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六)《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七)《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八)《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九)《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十)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二、主要研究范围(一)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二)项目背景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三)工程建设方案;(四)环境保护、节能、安全卫生与消防;(五)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六)项目建设的经济、社会评价。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建议(一)某市洁净废植物油回收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新建日处理100餐厨垃圾项目,在某市属空白。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能解决政府部门、饭店、宾馆餐饮业中餐厨垃圾如何集中处置的问题,充分保护城市河道水污染,而且与保护城市环境相结合,同时与国家治理太湖流域水污染,消除污染源相结合。
形成了一个保护环境、消除太湖污染源、利国利民、经济循环发展的产业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实事工程。
(二)项目完成投产后,将使某市区餐厨垃圾处理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合理化、资源化,有利于餐厨垃圾处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符合某市及国家规划、国土、环保及相关产业政策,同时符合防治太湖水污染相关规定,已经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复或者意见。
(四)项目投产后,可形成再生产品,蛋白饲料添加剂4200吨,生物柴油5400吨,沼气108万立方米,年新增销售收入3371.28万元,可为175人提供就业机会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对治理太湖水污染起着积极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本项目作为全国餐厨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环境与示范工程,其对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随着本项目推广面的扩大而不断提高。
第二章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设条件第一节项目所在地概况某市(含所辖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吴江5个县级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某市北枕长江、南连浙江,东邻上海,西傍无锡,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24万人。
某市区下辖吴中、相城、平江、沧浪、金阊、园区和高新区7个区,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031ˊ~12041ˊ,北纬3113ˊ~3123ˊ,其中建成区面积177.17平方公里,古城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4.98万人。
本项目处于某吴中区木渎镇环保静脉工业产业园内。
某市吴中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岸,太湖之滨的东端,介于东经119º55'~120º54',北纬30º56'~31º27'之间,西扼太湖出口。
东和昆山市交界,南与吴江相连,西靠太湖,北为某城区和相城区,是太湖水网平原的一部分。
境内山明水秀,平原广展,气候温和,地灵物丰,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
吴中区2001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市建区,全区总面积770平方公里,人口54.9万人,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一、总体规划某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市规划局局长邵建林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某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情况的汇报》,对《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了审议,目前国务院正在审批之中。
《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对某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
其中,市域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5个县级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包括某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中心城区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某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古城地区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
二、社会概况(一)人口与就业2007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以现居住地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会化动态监测,覆盖城乡的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和载体建设加强。
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
2007年,全市出生46562人,出生率为7.5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户籍人口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2.69。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24万人,比上年增加7.92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234.98万人,比上年增加4.83万人。
全面推进城乡就业统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2007年,某市新增劳动就业岗位32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岗位15万个,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8600个,12.3万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0%。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
对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本地农村劳动力、外来流动就业人员在免费技能培训方面实施普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