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作业

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作业

一、填空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系统协调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1.教育活动最终是(A)自身的主体活动。

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A 受教育者B 教育者C 国家D 学校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D)。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3. 在(A)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C 《美国2061计划》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4. (B)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A 社会本位论B 个人本位论C 文化本位论D 人格本位论三、辨析1. 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答: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

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于教育要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与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出现是同时出现的,这主要源于人自身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但是,在对于教育要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的具体回答方面,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回答。

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有“进步教育运动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和人本主义者。

18世纪,资本主义方兴未艾,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说”应运而生,从而在近代教育目的观上开“个人本位”的先河。

卢梭是“个人本位”论中的激进者。

他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主张隔离社会来培养“白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他对“自然人”和“公民”做了区分:“自然人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人,他是整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

公民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

”他以爱弥儿为典型,描述了他理想中的“自然人”形象。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使他们永远保持着“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的信念”,“对内镇压不法之徒,对外抗虎狼般的入侵之敌”;也得训练出一大批安于生产,愿意供养统治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使他们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的问题上,易于“达到意见一致”。

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那里,教育是社会政治的附庸。

涂尔干,这位教育社会学创始者,在他的学说中,是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他的教育学说实际上是其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他说:“今天,我们难道看不到教育同样随着社会阶级的不同,甚至随着居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吗?现在,城市教育就不同于乡村教育,资产阶级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于工人受到的教育。

”整个社会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正是由于每个社会都具有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的规范,教育才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

”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四、简答1.简要回答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

(一)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

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

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教育目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发展性从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教育目的总是某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例如,在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学校教育,皆以“名人伦”为其目的。

到了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教育目的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的实现的条件来看,教育目的既要受到某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必须以尊重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以教育对象作为主体,以主体需要为价值选择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个人的完满生活而设计的,因此具有个体性。

然而,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教育目的必须反映社会的需求。

因为教育对象是生活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人,学生作为个体,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融入到特定的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必须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及多层次的结构都必然影响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从教育目的的归属来看,教育目的不仅与教育价值紧密相关,是教育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是基于教育实践又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规范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问题。

所以,必须将教育目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教育目的决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的问题,而同时是一个教育事实与价值的理论问题。

它不仅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在环节,而且与教育价值观密切相联,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往往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由于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自己所进行的教育的本质和职能以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的一种自觉意识和反映,是对教育功效的一种评价和追求,因此,教育目的又与教育的本质、职能和主体利益、需要的客观事实及其认识相关。

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对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又是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可见,教育目的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教育目的是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关键性问题,在教育研究中,它始终是个中心问题因此,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

关于教育目的,我们不应仅仅孤立地就教育目的本身来理解,或者仅仅从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把握,而应该从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中去理解,应该把它放在教育的事实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掌握其真实含义的性质。

2.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作为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统一,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向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教育目的具有导向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引导着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展开朝着教育目的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它可以确定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

(二)规范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规范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它不仅要告诉各类教育主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三)选择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产生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选择的意义。

从教育活动来看,为什么有的教育活动能在某个历史阶段产生,为什么有的教育活动能一直延续到现在(如班级授课)、而有些则早已不复存在,这些都受到教育目的选择意义的影响。

从教育内容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无例外地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

(四)激励的意义从教育主体活动的动力来看,教育目的具有激励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