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以及小石潭记比较

记承天寺夜游比较以及小石潭记比较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念.无与为乐者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相与步于.中庭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⑴月景闲情乙文更定⑵⑶二、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⑶止.午、未、申三时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三)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甲文是乙文是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

(共11分)(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二)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

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③纨:白色的丝绢。

④拊(fǔ):抚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潭中直可.百许头 ( 2)斗折..蛇行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3分)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语段(一):语段(二):(六)、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

(18分)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榉。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庶稻,可种卑湿。

命后稷予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亲劳胼胝..(2)势.有曲直(3)潴.有浅深(4)不得其情.2. 用现代汉语写出“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的意思。

3.用原文回答大禹是怎样做到“相度”而“得其情”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大禹治水“躬历山川,亲劳胼胝”?5.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许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6.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刻有海瑞的两副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7、《治水必躬亲》中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七)《刚峰宦囊》周晖都御史刚峰海公③卒于官舍,同乡宦④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苏点其宦囊⑤,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⑥、旧衣数件而已。

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风洲⑦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⑧,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以此评乎?——(选自《金陵琐事》)1、解释加点字⑴即千万言谀.之⑵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2、文中最能表明明海瑞一生清廉的句子是?3、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特色【答案】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22.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答案】6.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7.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8.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

【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9.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答案】7.(2分)xī; suì8.(2分) 大约;睡觉、眠、卧9. (4分)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②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10.(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心乐之”也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答案】17.(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每小题1分,共2分)18.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

(意思对即可。

2分)19.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1分)(共3分)20.语段(一):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 “玉”“纨”和水进行比较) (意思对即可。

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

共4分) 最佳答案1.(1)阿谀奉承(2)结党营私2.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3.(1)侧面烘托,用死后的家境来表明廉洁:苏点其宦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2)对比衬托,用“千万言谀之”与:“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对比,表明评价的确切(3)伏笔照应,“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与“不立党”照应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下了好几天的大雪,湖中没有人的说话声也没有鸟叫声。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点,我的船像一片飘在湖中的芥叶一样,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米粒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面对面坐在那儿,一个小书童烧着火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痴情赏雪的)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酒后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回答)说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我到达自己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先生一样痴的人!”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

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