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讲课讲稿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带答案讲课讲稿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题:(一)《小石潭记》全文(二)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游青溪记》翻译: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

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

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爬行那样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以其景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够呆得太久,(我)就记下了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3、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又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

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

4、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语段(一):从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衬托。

语段(二):用秋天、晓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一)《小石潭记》第二、三、四段(二)《小石潭记》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右溪记》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

它向南流几十步远,并入营溪。

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腾空的浪花和股股洄流。

岸边还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聚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们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以.其景过清(因为)(2)不可名.状(说出)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看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一)清澈(侧面描写)(二)湍急(正面描写)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一例说明。

寓情于景。

如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幽美、凄寒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

5、语段一二的作者带我们去小石潭和“右溪”游览了一番,请你概括出小石潭和“右溪”的相似之处。

都地处荒郊,很少有人来。

都是以石为底为岸,景色都很优美。

三、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代以来一起谈论的话题。

高耸的山峰插入云霄,清澈的河流看得见河底。

河两岸边的石头峭壁,五颜六色交相辉映。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常在。

清晨雾气快要消散时,猿猴和鸟儿们杂乱地啼叫。

落日将要西沉时,水底的鱼儿们竞相跳跃。

这里确实(是)凡间的神仙的都市。

自从康乐公而来,不再有能够欣赏山川的奇妙的人了。

翻译下列句子。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可知其源B自康乐以来以其境过清C夕日欲颓日光下澈D清流见底以其境过清1、(1)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2)斗折蛇行,明灭看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

3、甲乙两文中划线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正面描写,乙文是侧面描写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1)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高到低乙文是由近到远(2)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美丽而愉悦乙文给人的感受是幽深冷寂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其中的乐趣,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希望与谢公比肩的感情。

(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四、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甲)《小石潭记》全文(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

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明·袁宏道《观第五泄记》)二、翻译:从庙门往右拐,有一个石头铺的小路。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山上的和尚说:“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

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就像直着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有的坐在岩石上,有的斜靠着岩石向下望,拿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回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

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山行之极观也。

景象2、翻译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幽深,使人感到悲伤。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3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小石潭记》:清《观第五泄记》:奇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弘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的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013期中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卷石底以出以面受沫 B. 影布石上星罗棋布C. 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D. 乃记之而去而犹不忍去2、甲文中最后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什么手法表现的?表现了作者孤凄悲凉之情,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3、甲乙两文的水各有什么特点?并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写法上的相同点。

甲文写潭水清澈,乙文写瀑布气势雄伟壮观。

写法上的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甲文用鱼的空游侧面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用游人“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侧面衬托瀑布的壮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12分)【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

②箭:小竹。

③麻(xiū),树荫。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2)逾.石而往有石泓(越过,经过)(2)北堕.小谭(落入)(4)卷.石底以出(弯曲,翻卷)评分标准:每词1分,计4分。

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A.有泉幽幽然.B.其.侧皆诡石怪木然.胡不已乎安陵君其.许寡人C.然卒入于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

共2分。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其长可十许步。

【答案】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分)(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答案】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2分)评分标准:每句句意翻译准确通顺,得2分。

共4分。

20.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2分)【答案】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11.【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9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