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父亲脸色煞白、神色张皇的原因是什么?2.父亲说的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他遇事束手无策、性格怯懦平庸的性格特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4.结合整篇小说,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于勒的态度是怎么样的?答案:1.原因是他眼前的于勒只是一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盼望于勒能使自己发财的美梦彻底破灭了。
2.“咱们怎么办呢?”3.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表现了母亲极端自私、冷酷无情的性格特点;同时她还安排全家人有序地撤退,避开于勒,可见她精明、有心计、遇事不慌。
4.菲利普夫妇在故事开始对于勒的态度是盼望、赞美,而看到于勒沦为穷水手,发财的美梦破灭了,就厌恶他,躲避他,甚至诅咒他。
“我”对于勒是同情、尊重的。
二、为你自己高兴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
”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乙我为自己高兴”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
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c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咸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
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成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土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⑥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二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答: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征和的方法。
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的观点。
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
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答:答案:1.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
我为自己高兴”,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 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答“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 3.诚然(或:虽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4.示例: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
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
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xié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zhòu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1.上面文段是从、、等多个方面去描写与平常上课的不同。
2.文中“总有一阵喧闹”的“总”字表明;“偏安安静静”的“偏”字,意在强调。
3.联系课文,你是怎样看待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的?答:4.阅读完上面选文,你理解作者描述“镇上来的人”旁听的用意吗?把你的看法写出来。
答:5.本文段除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
(3分)6.根据拼音写汉字。
(1)xié( )着(2)zhòu( )边答案:1.示例:课室气氛、学生表现、老师态度、镇上来旁听的“学生”、老师的穿戴(衣着)。
2.喧闹的一贯性;安静得异乎寻常。
3.示例:这表明他郑重对待最后一堂法语课。
4.示例:意在渲染出反常的气氛,强调“最后一课”的非同寻常,引起学生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5.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6.(1)挟(2)皱四、①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
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
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②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
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
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
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
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
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
”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
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③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
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
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④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
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⑤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
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
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
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⑥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10.文章第②段中,“我”为何“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而又不直接向他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结合全文看,(1)第③段中,继父不识字,却“陪着我翻掉了厚厚个几本书”说明了什么?(2)第⑤段中,知道继父不识字后,我为什么会“跪在他面前”?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试概括文中继父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3.结合全文分析,(1)第①段写到冰凌、冰水,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2)文章首尾呼应巧妙,举例说说它是如何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