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诊断学总结

影像诊断学总结

影像诊断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X线、超声、CT、MR、核素2.X线特性和医学的关系•穿透作用:医用X线波长短,故穿透力强,可穿透各种密度不同的物质。

•荧光作用: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荧光.这是X线透视的基础.•感光作用,X线可使胶片上的溴化银感光,银离子(Ag+)被还原成金属银(Ag) 经显影处理,胶片呈黑色,经定影、水洗把未感光的溴化银冲掉显出一张X线照片,这是X线照片的基础.•电离作用:X线穿透任何物质都使该物质产生电离,,电离的程度与X线量成正比,这是放射计量学的基础.•生物作用(效应):X线照射生物体,可使细胞产生损伤,甚至坏死,其程度与X线剂量大小有关,这是放射线治疗的基础3.X线成像原理天然对比成像:人体各组织有密度差异,这种差异称天然对比.a)1、高密度:骨,钙化b)2、中等密度:肌肉,内脏,液体,软骨c)3、低密度:脂肪气体人工对比d)由于人体组织器官密度近似,为显示缺乏对比的组织器官,人为地引入密度更高的物质如碘,钡剂,或更低的物质如气体,形成人工密度差别.此法是造影的基础,导入的物质称造影剂(contrast medium)*【分类】(1)低密度造影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2)高密度造影剂:硫酸钡. 消化道造影水溶性有机碘:离子型如泛影葡(Urogrfin)非离子型:如碘(Iopamidol优维显)无机碘:碘化油(Lipoidol)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1) 直接导入法口服法:如消化道造影;灌注法:如钡灌肠,支气管造影(2)间接导入法(生理排泄法): 通过造影剂生理排泄,显示器官,如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胆囊造影4.X线图像特点重叠图像影像密度a)普通X线图像是人体不同密度组织结构的综合投影,与影像密度概念不同的是胶片密度可用密度仪测量,在胶片上白色为高密度,黑色为低密度,灰色为中等密度,透视荧光屏上则与胶片相反.影像的放大与失真b)由于X线束呈锥形,它能使物体放大投影周围产生一圈模糊的半影,从而影响照片的清晰度和失真度.焦--片距离越远,X线越趋于平行,半影越小,清晰度越高,反之则大,照片清晰度下降5.X线防护原则时间防护:尽量缩短曝光时间,根据情况减小照射野.距离防护:尽量远离X线源(X线管球)屏蔽防护:利用屏蔽、铅衣等使X线与工作人员隔离,从而起到减少或杜绝X线辐射的作用.6.CR与DR的优缺点(两者都是X线的发展)CR优点(1) 灵敏度高.采集微弱信号不被噪声掩盖(2) 分辨力高.可观察细微结构(3) 后处理功能:测量、放大、剪影等后处理CR缺点(1) 时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满足动态显示(2) 空间分辨率低于常规胶片(即:图象细微结构的分辨能力)(3) 设备较昂贵:IP板属于易耗品DR优点1.曝光宽容度大2.后处理功能3.工作站出报告,无胶片,DIcom3接口,储存传送方便4.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DR缺点:设备成本高;专机专用7.CT计算机断层扫描*概念:CT是人体某个断面的组织密度分布图,以X线作为照射源,由探测器接受人体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经模/数转换输入计算机,再通过数/模转换显示在屏幕上。

特点:图像清晰,密度分辨率高,干扰少。

成像原理、图像特点:断层图像有厚度,产生部分容积效应;数字化图像;重建图像进行各种后处理;灰度图像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低吸收区低密度区–白影高吸收区,高密度区•密度分辨率高,对钙化和固执结构敏感•用CT值量化密度的高低•窗技术:窗宽和窗位8.*CT值:将单位体积的衰减系数(u值)换算成CT值,作为表达组织密度的同一单位。

水的CT值=0HU;空气的CT值=-1000HU;骨皮质CT值=+1000HU9.MRI磁共振【成像特点】•数字化图像•重建图像•窗技术•灰度图像:代表MRI信号强度•多参数成像T1WI,T2WI,PdWI,DWI•成像基础:是组织及病变间弛豫时间的差别•直接多方位成像•流空效应:不需造影剂就能血管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功能成像DWI(无方向性-急性脑梗塞)PWI(矢量,有方向性)MRS(波谱)•特有的水成像技术,典型MRCP【临床应用】:尿路成像;肝内外胆管;椎管成像10.*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MR胰胆管成像是一种利用水成像原理的无创性技术,在不需要对比剂的情况下可清晰显示含有液体的胆管和胰管的全貌。

主要适应症包括胆道的结石、肿瘤和炎症,胰腺肿瘤和胆胰管变异或畸形。

11.*超声:频率在2000Hz以上,高于人耳听觉高限的声波,诊断用超声频率在2.5-10MHz之间。

12.B超检查:利用超声波反射成像,无创检查;超声多普勒可观察血流情况,适合心脏及较大血管;适合实性脏器检查;空气对其影响明显,不适合胸部、胃肠道13.核医学:功能性检查;有创检查;常常用于心肌梗塞、甲状腺功能检查、骨显像、肾动态显像、肝胆显像等14.影像的存档和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以高速计算机设备和海量存贮介质为基础,以高速传输网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终端,管理并提供、传输、显示原始的数字化图像和相关信息的系统15.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中枢神经系统:外伤——CT;颅底损伤——MR;椎管、椎体骨折——X线平片检查;炎症及肿瘤性病变——MR(钙化、出血用CT辅助)呼吸系统:普通——X线平片;纵隔病变、肺间质病变——CT;循环系统:中等以上血管——CTA 、MRA;中等以下较小血管、心脏冠脉筛查——CTA;局部血管病变、心脏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消化系统:消化道检查——X线造影;慢性胃肠道疾病或临床怀疑有肿瘤疾患——内窥镜检查(次选检查手段);腔外病变——CT增强检查(确定肿瘤分期);肝胆胰脾疾病——超声;肝胆胰肿瘤性病变明确临床诊断——CT、MRI;胆道肿瘤——CT、MRCP 泌尿生殖系统:常规——超声;怀疑尿路阳性结石——腹平片;肾盂、输尿管、膀胱检查——X线造影;肾肿瘤——CT、MRI;子宫、附件、前列腺疾病——超声(首)、MRI(次)。

骨骼肌肉系统:首选体格检查;骨骼疾病、骨肿瘤——X线平片;骨骼病变内液化、钙化、骨化、瘤骨、脂肪成份——CT;软骨、韧带、肌腱及骨髓——MRI第二章骨关节系统影像学诊断(一)检查方法:常规X线检查、CT、MR、血管造影、关节造影●X线平片:常规摄正、侧位片,必要时摄斜位、切线位或其它位置。

对任何骨骼部位的投照都要至少包括一个关节和周围软组织。

●骨骼的基本病变:1.固执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

【X线与CT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2.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钙盐减少。

【X线表现】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骨软化变形。

3.骨质硬化: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是通过成骨细胞形成的骨或软骨内成骨【X线和CT表现】骨密度增高; 骨皮质增厚致密;骨小梁变粗、增多密集;骨骼粗大、变形(与骨质软化相反)4.骨质破坏:正常的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替代而消失【X线表现】:片状或斑片状密度减低影,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正常骨结构消失5.关节退行性改变:多见于老年人,是生理性退化,以承重关节为主,例如脊柱、髋及膝关节【X线表现】●初期:关节软骨变性、坏死,被纤维组织代替—关节间隙狭窄。

●进展:累及关节面下骨质—关节面增生硬化,形成骨赘,关节囊肥厚,韧带骨化。

6.关节强直:分为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骨性强直:关节两骨端由骨组织连接。

纤维性强直:关节两骨端由纤维组织连接●骨与关节疾病1.骨折:骨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有明显外伤史。

⏹X线:骨折线,骨小梁、骨皮质中断⏹*Colles’骨折(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断端向背侧,桡侧移位,常伴尺骨茎突骨折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源性感染⏹多见于儿童⏹软组织肿胀,松质骨内的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骨髓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以增生、修复为主)a)死骨:致密,骨结构不清楚,周围透亮带b)骨质增生。

c)骨膜增生。

****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区别:急性以软组字肿胀、骨质斑点状破坏和轻微的骨膜反应为特征;慢性则以骨质硬化、骨膜新骨增生显著、骨膜下大片死骨和骨包壳为其特征。

4.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的自身免疫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年女性,常对称性、多关节受累。

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强直、变形。

【X线表现】1、软组织肿胀。

2、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毛糙、凹陷。

3、骨质内小囊样破坏区。

4、骨质疏松。

5、关节畸形、骨性强直。

5.退行性骨关节病:由于关节软骨变性而引起的慢性骨关节病。

【临床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髋、膝、脊柱和指间关节【X线特点】:关节间隙不对称、变窄。

关节面骨质增生,骨赘、骨桥。

关节面下假囊肿。

关节游离体。

关节半脱位。

6.骨软骨瘤:多见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带蒂的骨性突起,背向关节生长,肿瘤的骨小梁与基底的骨骼相连第三章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一)检查方法:1.首选方法:胸片(摄片),正位和侧位(普通X线平片)。

胸片要检查:胸廓气管与支气管;肺;纵隔;胸膜;膈肌2.透视(fluoroscopy):对胸部摄片起辅助作用。

非常规,应用逐渐减少。

3.CT:进一步确定和诊断胸片上发现的病变;可对临床疑有胸部病变而胸片未能发现异常者进一步检查;用于血管病变、胸部先天异常的诊断;肺部肿瘤分期及随访、肺癌高危人群行低剂量筛查.4.MRI:用于纵隔病变、胸壁病变的诊断及肺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5.超声:用于胸腔积液定量诊断、胸膜及胸壁、纵隔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和大血管病变的诊断6.核素:用于肺栓塞及血管病变,包括血管显像;淋巴管显像;肺灌注显像(二)正常影像●肺野是x线胸片上两侧肺脏形成的透明区域,为了方便病变的定位,将每侧肺划分上、中、下野和内、中、外带。

每侧肺由叶间胸膜分隔为多个叶,右肺由上、中、下三个肺叶组成,左肺由上、下两个肺叶组成。

●肺纹理:是由肺门向肺野外围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阴影,是肺动脉、肺静脉分支和支气管的投影,主要由肺动脉的分支构成。

(三)肺部基本病变影像1.渗出性病变(exudation):是由于肺泡腔内气体被液体及细胞成分所代替,见于肺内炎性改变.【X片及CT片】可见斑点或斑片状或磨玻璃样的高密度影像增殖性病变:见于肉芽肿、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2.增殖性病变:是由于多种细胞的增生及炎性细胞的浸润形成肉芽肿、炎性假瘤和慢性炎症,【平片或CT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或肿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