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教学目的】1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功夫
3 了解李清照与赵明诚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 课时
一、李清照
1、见课文注释1
2、李清照与赵明诚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凤毛麟角,但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著名女词人。
她的诗词近千年来一直极受人们欢迎,大凡中国人,只要不是文盲,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她的词句。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
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
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
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
所以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
她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李清照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她曾作《如梦令》,描述少女时代在济南的欢乐生活: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
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其结婚。
她与赵明诚,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以古代铜器和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 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
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朔、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
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
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環记》记载,赵明诚接到该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混杂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不幸的是,这种幸福美满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赵明诚的父亲赵挺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得罪权臣蔡京而被罢官。
不久,赵挺便死于政治斗争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青州。
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
尽管生活过得很清苦,但是他们夫妇每得一罕见之物便共同校勘、鉴赏,其乐融融。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
第二年,也就是他们结婚29年后,赵明诚死于建康太守任上。
赵明诚的死给李清照极大的打击,特别是南渡以后国破家亡,满目惨淡使得她更感凄楚悲凉。
于是,李清照带着丈夫残存的书画、金石、碑帖等物流徙于各地,最后才落脚于杭州。
经过数年的努力,李清照将丈夫赵明诚研究金石的遗稿认真校正誊录,并作了一些增补,集成了《金石录》(30卷)。
这个时期连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的李清照,所作词章更为深沉感人。
比如那首著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盏三杯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宋徽宗、宋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不仅在词的创作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在词的理论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她提出过词“自有一种风格”的看法,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
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
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词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
至于李清照逝于哪一年已经不可考究,不过她晚年的痛苦除了山河破碎之外,就是对丈夫的怀念之情。
二、串讲诗歌
1、创作背景
作于流寓临安(今杭州)之时。
题为“元宵”,借传统题材,抒发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
2、具体分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金色的太阳缓缓西下,灰色的云层渐渐合拢。
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又想起已故的丈夫赵明诚。
纵然街头烟柳,笛里梅花捎来点点春意,也逗不起丝毫游兴。
上门邀她观灯的酒朋诗侣,都被婉言谢绝。
词的上片写今日元宵,天气融和,春意初临,友人邀约赴诗酒盛会。
但,春意初临,乍暖还寒,天气融合,风雨转眼将至,友人相召,只能婉言谢绝——这一切,皆因“人在何处”,是凄凉的心境使然。
我们从中读出了沧桑巨变给主人留下的心理创伤。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最难忘,北宋的汴京。
那时她还是闺阁千金,对一年一的元宵佳节特别重视。
女伴们相偕观灯,一个个打扮得整整齐齐,花枝招展。
如今呢,形容憔悴,两鬓染霜,最怕在灯火阑珊的夜里抛头露面。
唉,不如闭门深坐,听那些呆儿痴女说说笑笑。
下片铺写昔日元宵的热闹场景。
“如今憔悴”数语又由忆昔折回忆伤今,也交代了上片之所以意兴阑珊的缘由。
他人欢笑融乐,自己却独自一人,无人陪伴。
长歌之哀伤,过于恸哭,这就是词作的感人之处。
昔盛而今衰,物是而人非,是贯串全篇的意脉。
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有力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形象,同时也借这种盛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语言,平淡家常几近口语。
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深刻的情感流程。
浅显更显深情,通俗不伤雅致。
由此见李清照词的锤炼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