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港电影人物研究之四:徐克

港电影人物研究之四:徐克

编辑| 删除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四:徐克赵卫防发布于:2007-07-08 11:49银幕上的动感时空——论徐克电影(原文发表于2007年第一期《当代电影》杂志)作为香港影坛重要的商业片导演之一,徐克始终能把握个性与商业、偏锋与主流的有机融合。

无论作为监制或导演,徐克对创作总是全方位地控制,使其影片具有明显的徐克烙印;无论是喜剧或动作类型,徐克影片总是以追求动感为主要美学指向,并试图对香港的动作经典类型片进行主题和形式方面的颠覆与超越。

与众多香港影人的经历相似,徐克亦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外修读完广播电视电影课程后返港效力于电视台。

1978年,他在香港“佳视”推出了古装武侠电视连续剧《金刀情侠》,以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快捷利落的镜头语言显示出了求新求变的美学追求,也奠定了他之后以古装武侠片类型为主的创作路线。

转入电影后,徐克更是显示出剑走偏锋、急激险怪的风格,然而他却又能巧妙地汇入商业电影的主流并不断创新突破,由“新浪潮”的旗手转变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片导演。

他在1984年创办“电影工作室”的时候,曾明确提出过对导演的要求:“1、要有自己的风格。

2、要言之有物——即使功夫片,也要有话说。

3、要‘走群众路线’……商业片定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得到宣泄,心情转佳。

”(1)上述三个要求既是徐克长期创作实践中的美学追求,又可以看作是他将偏锋与主流有机融合而赢得观众的法宝。

他导演或监制的一系列影片,形成了鲜明的美学风格,奠定了其在香港影坛和观众心目中的地位。

同时徐克又是一个力求创新的电影作者,他亦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自身、颠覆经典。

个性化的风格加上创新与超越,成就了徐克的辉煌,并使80年代以来香港商业电影的面貌不断更新。

关于徐克电影在香港电影史上,由于一些影人具有特殊的票房号召力,不论他们的身份是监制、导演或是主演,他们都是影片创作的核心,主宰影片的风格,影片完成后被贴上他们的姓名标签,而其他主创均处从属地位,比如李小龙电影、成龙电影、周星驰电影等等,徐克电影亦是如此。

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既具有吸引观众的品牌意识,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文本范畴。

本文所提及的“徐克电影”概念亦是如此,除指他导演的影片外,还应包括他监制的大部分影片。

徐克电影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其一为动作片,包括刀剑武侠片、拳脚功夫片和枪战片等,这类影片以动作元素为主,也兼有其他类型元素,均由他本人监制,但并非全部由他执导;其二为以喜剧元素为主但亦有一定动作元素的动作喜剧片,这类影片均由他本人执导。

“新浪潮”之后徐克执导的动作喜剧片《鬼马智多星》(1981)及武侠片《新蜀山剑侠》(1983)的票房成功,使他一跃而成“新艺城”和“嘉禾”当时香港两大制片公司的宠儿,他的强势导演地位亦就此确立。

加盟“新艺城”后,徐克虽是其主创班底——“八人小组”(2)的成员之一,但该公司制片的选题、类型、风格等最终仍需服从于其灵魂人物麦嘉,徐克的自主性和强势性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

因“新艺城”当时只对动作喜剧有兴趣,他欲拍摄动作片《英雄本色》的期望被一再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徐克成立了他自己的制片机构——电影工作室,“监制出《英雄本色》及《倩女幽魂》(1987)两部开创潮流之作后,更俨然可以呼风唤雨,一切创作皆由他主导,而毋须看其他人脸色”。

(3)此后,徐克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在他监制或导演的影片中,无论是前期或者后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创作,并拥有绝对的权威。

这些影片的创作意念均由他抛出,其他主创再按他的意念分头创作,据《笑傲江湖》(1990)编剧刘大木所言,“编《笑傲江湖》时,很多时是徐克口述,他(指刘大木——作者注)与另一编剧林纪陶笔录,再加以增删。

”(4)在拍摄过程中,徐克不论是监制或是导演角色,更是拥有绝对权威,在拍摄时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也宁愿找徐克作最后定夺。

《黄飞鸿》(1991)一片的摄影黄岳泰曾这样描绘过徐克在片场的权威性:“现场工作人员没有开玩笑和闲谈的,一见他走过,就要赶紧找些东西干,没事干亦会走快两步,以示自己在忙。

”(5)在影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徐克还控制剪辑、配音、配乐等环节,如他的三个著名系列片《倩女幽魂》系列(3集,1987-1991,监制:徐克,导演:程小东)、《笑傲江湖》系列(3集,1990-1993,监制:徐克,导演:胡金铨、徐克、程小东等)、《黄飞鸿》系列(6集,1991-1997,监制:徐克,导演:徐克、洪金宝)中的主题曲《黎明不要来》、《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便由他亲自授命著名音乐人黄霑创作,并最终由他验收通过。

因此,尽管其中有许多影片并非徐克本人执导,但他一直都是创作灵魂,主宰着一切,即便是徐克监制的影片,也同样会有鲜明的徐克特色。

这些特色在主题形态上表现为以侠义精神为切入点,展现东方传统理念;回归民族历史,在乱世背景下展示对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同时又弥漫着强烈的反传统、反建制的颠覆色彩。

徐克电影在总体形式上力求多变,但对传统经典进行故事新编、淋漓的电影动感、密集而快如闪电的影片节奏、千变万化的画面构图及镜头角度、创新的特技手段等形式特色又贯穿始终。

正是这样的强势话语权,使徐克和除程小东、李惠民之外其他曾为“电影工作室”效力的导演合作产生了问题。

这些导演如吴宇森、严浩、杜琪峰以及胡金铨等各自亦有强势的地位和鲜明的特色。

《笑傲江湖》和《棋王》的导演胡金铨和严浩因和徐克的分歧而在中途退出,这两部影片最终出自徐克之手,亦可认作是徐克电影;但由徐克监制、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1986)则另当别论。

该片虽最终由监制徐克剪辑而成,他却未能盖过导演吴宇森的光环。

《英雄本色》始终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吴宇森浪漫悲情风格的“吴氏英雄片”,不能算作是徐克电影。

所以,徐克电影虽包含了他监制的大部分电影,但也并非全部。

现代化的动作喜剧在执导了《蝶变》、《地狱无门》(1980)、《第一类型危险》(1980)三部风格奇诡,题材偏怪的影片后,徐克即加盟“新艺城”开始汇入商业片主流。

“新艺城”80年代初因和实力强大的“金公主”院线合作而成为执香港影坛牛耳的“新贵”。

“新艺城”以拍摄动作喜剧片见长,其早期作品《滑稽时代》(1980)、《神仙欢乐窝》(1980)等均为表现光棍、流浪汉等草根阶层苦中作乐的动作喜剧。

徐克加盟“新艺城”之初亦是遵循以动作喜剧为主的制片路线,但比起“新艺城”表现草根阶层的“民初光棍烂衫戏”,徐克的喜剧片更具有现代化特色。

其《鬼马智多星》虽依然遵循以动作营造喜剧效果的动作喜剧模式,但开始摆脱乡镇烂衫,将镜头焦点对准了现代化都市。

影片主角不再是衣衫褴褛的光棍,而是衣香人靓、派头十足的都市人;不再编织笑中含泪的苦情戏,而是大搞西化的奇谋笑闹追女桥段;虽偏重以动作制造笑料,但其动作如打斗、枪战等场面并无血腥,而是充满高度卡通化,如酒吧大战配以钢琴乱奏,货场大火并加以狂想曲并用“危险”字样强调出连环画效果,荒诞诙谐;摄影和美术均有洋化表现,布景、服装与音乐等都充满西式怀旧情绪。

影片“意味着香港片开始从低价货转为高价货,至少装潢漂亮,追随本地工商业、消费品与洋楼日渐走上坡的趋势”。

(6)徐克前期的现代化动作喜剧,奠定了之后“新艺城”动作喜剧的现代化基调。

“新艺城”于1981年开始拍摄摩登豪华的都市动作喜剧《最佳拍档》片集,徐克亦于1984年执导了《最佳拍档Ⅲ女皇密令》,该片遵照《最佳拍档》片集现代化与类型化的人物设计和叙事模式:麦嘉饰演来自纽约的华人光头神探,许冠杰饰演改邪归正的香港风流飞贼,张艾嘉饰演男人婆形象的香港女警察;他们同心协力,与国际黑帮斗智斗勇,最终使黑帮们全部落网。

主要人物不像草根阶层的小人物那样怀才不遇、愤愤不平,而是充满自信地俨然以大人物自居,唯我独尊地一心要干大事业。

其叙事手法和视听元素都具有现代化特色,并加入大幅度的现代特技,制作豪华化,环境明显具有城市化国际化特征;打斗主要不是靠肉搏,而是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类似007系列片中的詹姆斯·邦德;利用机关道具、惊险动作和特技来堆砌视觉喜剧感等。

《上海之夜》(1984)为徐克自立门户后的第一部作品,影片以解放前的上海为背景,“在延续《鬼马智多星》的卡通化喜闹剧趣味之余,更加强了时代的讽喻、怀旧的情义及历史的感触,于同年多部借古喻今的同类港片中脱颖而出” 。

(7)随后的《打工皇帝》(1985)是热闹搞笑的现实题材动作喜剧,工厂的打闹戏凸现了他典型的卡通风格,其中还为男主角阿忍安排了模仿西片的滑稽动作。

1986年的《刀马旦》为《上海之夜》的姊妹篇,该片将时空推至军阀混战时期的北平,“胜在视觉动感强烈,镜头调度与剪接的配合神采飞扬,至今仍被不少西方评论视为徐克的代表作”。

(8)80年代后半期,徐克将创作重心投入动作类型,而在90年初又开始了喜剧片创作,特别是在90年代中期香港武侠片随着香港电影的整体滑坡而风光不再后,徐克电影中的动作喜剧片比重逐渐增强,相继推出了《金玉满堂》(199 5)、《花月佳期》(1995)、《大三元》(1996)等喜剧电影,即使是新编的表现传统梁祝爱情悲剧的影片《梁祝》(1994),亦将前半部分拍成喜剧。

这些影片中的喜剧风格依然保持了现代化和动作化的路子,如《梁祝》中虽强调是晋朝时代,但却又着现代化的前卫色彩,片中出现的“蹴鞠”和“捶丸”两项运动如同现代的足球和高尔夫球;影片特别对祝英台这一形象进行了全新的现代化改版。

片中的英台不再是传统版本中贤惠、聪明、好学的女子,而是懒散任性的富家娇小姐,父母强迫她女扮男装进入书院寄读,于是不爱读书的她在书院搞出了古装版的“逃学威龙”,引出了卡通喜剧娱乐性。

(9)在《花月佳期》(1995)则大玩阴阳时空穿梭游戏,用极具现代意识的时光旅程概念来营造喜剧效果。

片中未来时空的一对恋人与过去的自己争吵起来,他们又扮作另一个,把双方弄得糊里糊涂、误会重重但又充满滑稽,而最终戏院的一场追逐,把乱局推向高潮。

影片“层层叠叠迂回曲折,令时光旅程喜剧的始作俑者好莱坞亦非其对手”。

(1 0)奇观的侠义世界作为一位“走群众路线”的类型片高手,除选择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动作喜剧外,徐克电影中更多的类型是动作片,而追求视听冲击则是徐克动作电影最主要的商业美学指向。

他的武侠片、功夫片、枪战片等动作片中的“动作”,已经远远超越动作本身,成为一种银幕上的视觉奇观。

在徐克动作电影的诸要素中,飘逸而凌厉的武打场面、高科技特技应用以及乱世题材的选择是他营造视听奇观的主要构成要素。

徐克动作电影营造视听冲击的第一个构成要素就是武打场面。

作为香港重要类型片之一的动作片,经过数代影人的不懈努力,至8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最具娱乐特色的经典类型。

香港动作片中的武术指导一直就有南北两大派别之分,其中南派动作以硬马硬桥、真功实打著称,代表人物为刘湛、刘家良父子;北派动作以技巧为主,舞台化痕迹很浓,特别适合表演,但不讲究真功实打,代表人物为袁小田、唐佳、袁和平等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