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市地质概况江都市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东侧。
地处东经119°27′03″—119°54′23″,北纬32°17′51″—32°48′00″。
东接泰州市,南临长江,西邻扬州市,北连高邮市。
全市南北长55.75公里,东西宽42.76公里,面积1132.54平方公里,人口107万。
一、地形地貌(1)地形特征江都市地形地貌为江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中部较高、南北两侧较低。
以新通扬运河为界,南北不尽相同。
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北岸,高沙平原,地面高程4.5—6.5米,南境沿长江一带为圩区,地面高程2.2—4米。
北部地处古泻湖堆积平原沼泽洼地的里下河地区,地势较低洼,地面高程1.8—3.5米。
(2)地貌成因类型①地貌成因类型—堆积地貌。
②地貌类型—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三角洲高沙平原和新三角洲平原与洲地。
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浅洼平原、微斜水网平原。
③组成物时代—第四系全新统(Q4)④地貌形态特征:新通扬运河以南为长江所带泥沙堆积而成。
地势宽阔平坦,微向下游倾斜。
其中高沙平原以粘性土为主,亚砂土、粉砂次之,地面高程5—8米。
局部地区夹有泥炭。
新通扬运河以北为古泻湖退却和人为改造而成,地势平坦,芦苇丛生,水系发育,湖沼密布,岩相变化复杂,组成物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富含植物根茎。
二、地层本市范围内钻井已揭露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寒武系、奥陶系。
(一)新生界1、第四系(Q)全新统如东组(Q4)岩性:早期以淤质亚粘土为主,含海相化石,属河口相,气候湿凉略干;中期以黑色粉细砂为主,含丰富海相化石,为浅海相,气候湿热—温和。
晚期: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粉砂,有孔虫化石丰富,气候温暖,本组厚度10—60米。
江都全新统地层:以粘土为主,亚粘土、粉砂次之,属三角洲平原相,厚5—10米。
上更新统(Q3)可划分为二个组4个层段,为海陆交互相,岩性分为二大沉积旋回。
昆山组(Q 13 ):下部灰、灰黄色含砾粗砂细砂;上部灰色,深灰色粉细砂,含有腐植质及螺壳、贝壳化石。
孢粉组合:枫香、麻栎、青刚栎、水龙骨,反映暖湿气候。
含毕克卷转虫、奈良小上口虫等,为河口微体化石群,属本区第三次海侵,范围广泛。
鬲湖组(Q 2 3 ):下段以青灰、灰绿色、灰黄色亚粘土为主,属陆相;中段以灰、深灰、灰黄粉砂、淤质亚粘土为主,属海相沉积;上段灰黄、青灰、深绿色亚粘土,属陆相。
本组相当大理冰期沉积,气候呈冷—暖—冷变化。
本统顶板埋深10—60米,厚度15—70米。
江都上更新统地层:Q 13以粉细砂、中粗砂为主,砂层向西北解逐渐尖灭,为长江古河床边缘相,顶板30—40米,厚20—40米。
Q 2 3 以粘性土为主,顶板5—19米,厚17—35米,为河漫滩相。
中更新统启东组(Q2)本组可分为两个沉积亚旋回:下段(Q12 ):岩性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灰黄色细砂、中砂、含砾中砂;上部为灰、灰绿色亚粘土含铁锰及钙结核。
孢粉组合:麻栎、青刚栎、榆、槐叶蕨,为温暖湿润气候环境。
上段(Q22 ):岩性下部灰色、灰白色细砂、粉砂,偶夹含砾中粗砂;上部为青灰色、灰黄色、灰褐色、棕黄色亚粘土,含铁锰结核。
孢粉组合:松、柏、含有云杉、冷杉,反映针叶林—草源植被,气候凉干。
江都地区中更新统地层:下段(Q12 )岩性以细砂、中粗砂为主,顶板80—90米,厚20—25米。
上段(Q22 )以粘性土为主,顶板一般50—70米,局部77米。
本组地层为长江古河床相和漫滩相。
下更新统海门组(Q1)为第Ⅰ沉积旋回,自下而上由粗—细变化,可划分为三个亚旋回。
(1)下段(Q11 ):底部为灰白色、灰绿色含砾中粗砂;中部灰色、灰黄色粉细砂;顶部灰黄夹青灰色亚粘土,含铁锰结构及钙质斑块。
为河床—河漫滩相。
孢粉组合:云杉、松、菊科、禾本科,反映针叶林草植被环境,气候寒冷。
(2)中段(Q21 ):以砂性土为主,下部灰黄色粗砂砾石,中部灰黄、灰白色细砂为主,上部薄层粉砂。
为河床—河口相。
孢粉组合:栗、栎、枫香、水龙风、水蕨,反映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
(3)上段(Q31 ):以粘性土为主。
岩性棕黄色、灰绿色亚粘土、粘土,为河漫滩相。
孢粉组合:松、冷杉、云杉、桦,反映冷湿气候。
下更新统顶板埋深120—220米,厚度30—100米。
在河口地区中段(Q21 )地层中已发现有孔虫,显示第四纪最早一次海侵已抵达三角洲河口。
江都地处三角洲顶端,第四纪沉积以陆相为主,受海水入侵较少,海相地层不发育。
第四系沉积以单旋、单韵律结构为特征。
下段(Q11 )和中段(Q31 )合为一个韵律。
岩性以细砂、中细砂为主。
顶板埋深120—150米,厚15—25米。
上段以亚粘土为主,顶板埋深110—130米,厚10—25米,沉积相为长江古河床相和河漫滩相。
2、上第三系(N)上新统盐城组上段(N2y):岩性为土黄、浅灰绿、浅棕色粘土,粉砂质粘土层与浅土黄、灰绿、灰白、杂色砂砾层。
局部灰绿色细砂层,粘土质粉砂层呈块状等厚互层。
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细、中粗砂岩组成1—2个韵律层。
顶板埋深133.0—558.5米,视厚度173.0—363.5米。
中新统盐城组下段(N1y):自下而上由粗—细变化,可划分为不完整的沉积旋回。
上部紫色、浅棕色软泥岩,夹灰色灰质粉砂岩;中部灰白色砂砾岩夹浅棕色泥岩;下部为一层灰白色灰质中砂岩。
视厚度63.5—698.0米。
3、下第三系(E)渐新统(E3)三垛组(E3s)上段:棕红色软泥岩,粉砂质泥岩软泥岩夹浅棕、灰棕色粉细砂岩,灰绿、浅棕色泥质粉砂岩,含砾粉砂岩,紫灰色砾岩,灰棕、浅棕色泥质粉砂岩,软泥岩不等厚互层。
产化石:美星介。
视厚度0—755.5米。
下段: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浅棕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含砾粉砂岩;中下部有褐灰、黑色玄武岩;底部为灰绿色砂砾岩、含砾中砂岩夹棕色泥岩。
视厚度0—670.5米。
戴南组(E3d):上段:暗咖啡、棕红、浅棕、灰白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含砾砂岩,夹泥灰岩、含硬石膏。
视厚度为0—365.0米。
下段:褐、暗棕红、深灰、灰黑色泥岩与灰白、灰绿色粉细砂岩互层夹泥岩,泥灰岩;底部为灰白色含砾砂岩,砂砾岩。
视厚度0—296.0米。
始新统(E2)阜宁组(E2f)四段(E42 f ):灰、深灰、绿灰、深褐、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浅灰、灰白色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间夹页岩、泥质灰岩、泥灰岩、鲕状灰岩。
视厚度0—522.0米。
三段(E32 f ):灰黑、浅灰白、棕灰色、钙质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粉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砾岩。
视厚度0—249.0米。
二段(E22 f ):灰黑、灰黄、浅绿灰、灰白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灰岩,粉砂岩夹鲕灰岩,隐晶质灰岩。
视厚度0—262.0米。
一段(E12 f ):棕红、红棕色泥岩与浅棕、灰白色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互层;底部泥岩、红砂岩、砂砾岩。
视厚度0—917.0米。
古新统(E1)泰州组(E1t):视厚度0—299.0米上段:棕褐、棕红、浅绿灰、灰黑色泥岩,含钙质泥岩,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细砂岩。
下段:棕红、褐红、紫红色中厚层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灰白、暗红色泥岩,含砾泥质粉砂岩,含细砾中粗砂岩,底部为细砾岩、砾岩。
(二)中生界1、白垩系(K)上统(K2)赤山组(K2C):视厚度0—370.0米。
红棕、紫红、砖红色,铁泥、钙质细、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或粉细砂岩与浅灰绿、深灰色泥岩互层,局部夹粉砂质泥岩,砂质灰岩,薄层白云岩,含砾中粗砂岩,砂砾岩,含石膏。
浦口组(K2p):视厚度0—425.0米。
上部:灰紫、紫红色中厚层钙质细砂岩、粉砂岩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其下含细砾。
下部:紫红色石灰质角砾岩夹薄层或透镜状钙质粉砂岩和灰、深灰色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岩,相变为灰紫、灰色砾岩与紫红色细砂岩互层。
2、侏罗系(J)上统(J3)紫灰、灰褐色粗面岩,粗安岩,沉凝灰岩,黄安岩,安山岩,流纹岩,玄武粗安岩,凝灰质含砾砂岩,集块角砾岩。
视厚度0—830.08米。
中下统(J1-2 xn)上段(21 -2xn ):紫红、灰紫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砾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恶化岩屑、砂质泥岩、火山碎屑岩。
视厚度0—353.0米。
下段(J11 -2xn):棕黄、灰黄色、灰褐色粉细砂岩。
灰—灰黑色、深灰色砂质页岩,灰质页岩。
见五层煤,含黄铁矿结核和植物化石。
视厚度0—353.15米。
(三)古生界寒武—奥陶系(∈—O):深灰、灰色厚层块状粗粉晶、细粉晶白云岩,厚层块状灰岩、硅质岩、硅化灰岩。
视厚度0—392.28米。
三、地质构造(一)构造格局江都市地质构造是叠置在经过印支—燕山运动强烈改造后的下扬子准地台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大型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陆上部分南部。
江都市跨越四个次级构造单元。
北部为高邮凹陷;中部为江都隆起;东部为溱潼凹陷;南部为泰州凸起延伸部分。
经历过三次发展阶段,好前震旦纪的地槽阶段;震旦纪—晚三叠纪的地台阶段;侏罗—白垩纪—第四系的盆地发展阶段。
按区域地层区划,江都市属扬子地层相区。
构造格局呈现网状和箕状断陷特征。
(二)构造运动本市新生代以来共经过过八次构造运动。
其中最主要的是6500万年前的仪征运动;5100万年前的吴堡运动;2300万年前的三垛运动。
几次构造运动均受郯庐断烈的右旋活动水平拉张力所控制。
以升降地断为主,伴有轻微的褶皱。
并控制形成—发展—稳定的全过程。
(三)断裂运动断裂活动控制着本区隆起(凸起)凹陷的形成与发展,控制着一级构造断裂的形成和地层分布。
区内主要断裂有:1、邵伯—小纪大断裂带:由数条高角度犁式正断层组成一条北东走向大断裂带延伸50公里,它是江都隆起—吴堡凸起与高邮凹陷的分界。
南东盘上升,北西盘下降,断距1000—2000米。
上升盘的江都隆起—吴堡凸起下第三系地层大都遭受剥蚀。
下降盘的高邮凹陷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
厚度大,发育全,较稳定。
2、砖桥—宜陵断裂:位于江都城南—砖桥—宜陵一带。
走向呈北东东—南西西,断距500—1000米。
本市内延伸长20公里。
上升盘遭受剥蚀,侏罗系地层埋藏最浅。
下降盘则沉积了白垩系—第三系地层。
3、丁沟—吴桥断裂:位于江都隆起与溱潼凹陷之间。
西盘上升,东盘下降,断距300—800米,断裂走向北北西—南南东。
切割了北东向大断裂带。
四、岩浆岩本区仅在钻井中见,其岩石类型有:1、喷发岩玄武岩:绿灰色、黑色、杏仁状粗玄结构。
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三垛组下段地层中。
分布井段长、厚度大、颜色杂、斑晶由橄榄石组成。
2、火山熔岩中性火山熔岩和中—碱—酸性火山熔岩,其时代属侏罗世陆相火山喷发产物。
由灰黑色安山岩、暗紫色粗面岩、灰黄色粗安岩、沉凝灰岩、黄安岩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