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最新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结果: 1.多重比较分析( KruskalWallis test) 表明,等位基因丰富度在 2 个野生群体间( df = 1,P = 0.425) ,基础和选育群体间( df =3,P = 0. 986) 及 6 个群体间( df = 5,P = 0.896) 的差异均不显著。 2.所有群体 10 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 Ho ) 均小于期望杂合度 值( He ) 。Ho 和 He在不同群体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P > 0. 05) , 3.不同群体间的 Fst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1 ) ,Fst值范围为 0. 008 ~ 0.025,遗传分化仍属于较低的弱分化水平。 (以上来源:王庆志,李琪,孔令锋。水产学报,2012,36 (10):1529-1536。)
(三)技术路线
选育过程充分利用长牡蛎繁殖周期短和可解剖 受精的特点,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 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 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的群体选 育,最终形成壳型规则、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 大1号”。连续两年的中试对比试验性状稳定一致。
(三)技术路线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
一、品种概况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5月龄平均壳高较普通商品长 牡蛎苗种提高16.2%,总湿重提高24.6%,出肉率提高 18.7%。 贝壳长,形状规则,壳形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 品长牡蛎,外套膜边缘厚,黑色明显。 是2014年水产新品种适宜推广的选育品种之一。
二、选育技术
(一)亲本来源
选育
三、养殖技术
根据养殖海区的不同,养成模式可以分为筏式养殖、 滩涂养殖和混养。 筏式:,潮下带。单式筏。抗风能力强,牢固,安 全。不露空,昼夜滤水摄食,生长快。 滩涂:无需固着器材,成本低,操作便,单位面积 产量高。 混养:在对虾池中,播养牡蛎。
四、良种推广
有效繁殖亲本: 有效群体大小(Ne),是指在随机遗传漂变情况下 与研究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频率分布或者近交率的 理想种群大小。当Ne的估算仅限于一个繁殖季节的 时候,被称为有效繁殖群体(Nb),指的是一个繁 殖季节中,群体参与繁殖的有效亲本数量。
(三)技术路线-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
我们知道,长牡蛎怀卵量较大,以及后代存活率 高,所以使用较少的亲本数量即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幼 虫,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引起养殖种群遗传 多样性降低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维持一定 数量的有效群体大小,以及控制合适的性别比例。
(二)选育目标
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来源:王庆志,李琪,刘世凯,孔令锋。长牡蛎成体 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中国水产科学,2012,19(4):700-706)
(二)选育目标
可以看出, 成体阶段长牡蛎的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 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 不同性状间相关性的大小存在差异, 表明在成体阶段对任意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 其它性状可 获得间接的选育, 但选育的效果会有所差异。如壳高与肉 重的遗传相关为 0.90 ± 0.67, 与总重和出肉率的遗传相关 分别为 0.28 ± 0.16 和 0.21 ± 0.17, 表明对壳高进行选育时, 肉重获得的间接选育效果要优于总重和出肉率; 出肉率与 壳长的遗传相关最高为 0.95 ± 0.48, 表明在所有生长性状 中对壳长进行选育, 最有利于实现对遗传力较低且不易测 量的出肉率的间接选育。
(二)选育目标
以壳形规则作为外部特征; 以壳高和壳长等生长性状作为主要选育指标。
(二)选育目标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体配3个雌体,构建了12个 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 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了长牡蛎幼体生长 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5—25日龄幼体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61— 0.771,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39—0.81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 估计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387、0.364、0.262、0.378、0.161,壳长的遗传力 依次为0.383、0.398、0.302、0.361、0.139,二者均为中等遗传力。雌性亲本 间半同胞个体具有较大的变异程度,存在着较大的母性效应;由雄性遗传方差 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靠,由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长 牡蛎幼体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 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91—0.820、0.224— 0.360,表明以壳高或壳长为参数进行选育时,均可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效果。 (来源:王庆志,李琪,刘世凯,孔令锋,郑小东,于瑞海。长牡蛎幼体生 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9,16(5):736-743)
(二)选育目标
(三)技术路线
(四)中试情况
(一)亲本来源
2007年3月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山东乳山海区自然 菜苗养殖的长牡蛎群体中选取1200个2龄个体作为选育基 础群体。
基本要求:壳形规则,次生壳明显,有厚重感;壳面完 整、洁净,附着物少;贝壳开闭有力,外套膜黑色,生 殖腺肥大、呈乳白色;要求壳高≥80.0毫米,湿重≥50克。
(四)中试情况
2010~2012年,分别在山东威海、乳山、蓬莱,辽 宁长海和江苏连云港赣榆等长牡蛎主要产区进行了 长牡蛎“海大1号”的中试示范养殖(表2),中试 期间累计生产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近10亿粒,养 成2.4亿粒,共养殖面积1800多亩,平均亩产达6.5吨, 新增产值16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中试养殖效果, 为当地的牡蛎养殖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技术路线
选择效应评估 遗传参数如下图所示
来源:王庆志,李琪,孔令锋,于瑞海。长牡蛎第三代选育群体生长形状的选择效应。 水产学报,2013,37(10):1487-1494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行群体选育时,因近交机率增加和有效亲本数的 减少,可能导致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进而引起选 育群体的性状衰退。为监测长牡蛎人工选育群体在选 育过程中的遗传差异,实验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长牡 蛎野生和人工3代选育群体及其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进行了研究。
长牡蛎“海大1号”
登记号:GS-01-005-2013
长牡蛎“海大1号”
“海大1号”
一、品种概况
二、选育技术 三、养殖技术 四、良种推广
一、品种概况
长牡蛎,俗称太平洋牡蛎,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 洋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从辽宁到江 苏等沿海省份。“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出的第一个 长牡蛎新品种。 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 牡蛎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主要以壳高 作为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
(三)技术路线-选择效应评估
选择效应又称选择反应,是一种衡量选择效果的指 标,指受选择性状经一世代的选择后,形状平均值 的变化情况,在数值上等于选择亲本所繁殖的子代 表型平均值减去选择前的群体的表型平均值。
(三)技术路线
选择效应评估 以60日龄壳高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比较群体 内选择组和对照组壳高的差异。 结果显示,从120日龄开始,选择组的壳高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在420日龄时,,CS3和CC3的平 均壳高分别为(8.64±0.80)cm和(7.62±0.98) cm,差异13.4%。
(三)技术路线
( 三 ) 技 术 路 线
(三)技术路线
(1)2007年:建立基础群体,进行第1代群体选育。采集山 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2龄长牡蛎,选择壳型规则、壳高/ 壳长在2.2~2.8的长牡蛎1200个作为基础群体,依据壳高大小以 10%的选择压力选出120个壳高最大的个体作为繁殖亲本。鉴别 雌雄后,雌雄比例按1:1进行交配,构建第1代选育群体。 (2)2008~2010年:进行第2~4代的群体选育。以上一代构 建的选育群体为亲本,每代选择壳型规则且壳高/壳长在2.2~ 2.8间的个体1500个,继续以壳高为选育指标,以8%的选择压力 选出120个壳高较大个体作为繁殖亲本。雌雄比例按1:1进行交配, 构建第2~4代选育群体。 (3)2011年,经过连续4代群体选育,第4代选育群体形成生长 快速、具有壳型规则外部特征的长牡蛎新品种。 (4)2011~2013年: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样品选择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微卫星分析: 从中筛选出 10 对多态性较高且没有无效等位基因的作为 本研究使用的引物,并对部分引物的退火 温 度 进 行 优 化。 统计分析: 用 FSTAT 2.9.3 软件计算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 N) ,等位 基因丰富度( Rs ) 和近交系数( Fis) 。用 GENEPOP 3.4 软件 检测期望杂合度( He ) ,观测杂合度( Ho ) 和哈迪 - 温伯 格平衡( HWE) 。用 MSA 软件计算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 数( Fst ),用 Bonferroni 法对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水平进行 校正。
(四)中试情况
为评估长牡蛎“海大1号”的生产性状,2011~2013年在 威海市市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刘公岛养殖海区进行了 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表1)。2年累计养殖长牡 蛎“海大1号”600亩,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性对比养殖效 果。由于不同年份海区环境有所不同,长牡蛎“海大1号” 的壳高、总湿重、软体部重等方面有差异,但新品种在 生产性状方面都显著地优于同期同法养殖的长牡蛎商品 苗种对照组。根据抽样测试,同对照组相比,成体“海 大1号”的壳高、总湿重、软体部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 13.07%~18.44%、15.34%~33.48%、37.03%~60.16%和 19.01~19.98%,平均分别提高15.76%、24.41%、48.59%和 19.50%,壳型规则,壳高/壳长平均变异率为7.05%,显著 低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