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第五章__思维

心理学第五章__思维


(一)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目的的想 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幻觉是一种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不随 意想象。
另外有些麻醉剂,如致幻剂LSD,注射 它,也能引起幻觉。
梦和幻觉均属特殊情况下产生的不随意 想象。但这绝不意味着不随意想象经常 在这种特殊的,甚至是不正常的情况下 产生。事实上,正常生活情况下,无意 想象是经常发生的。人们随着意境的出 现,可以产生无限暇想,它们既可能荒 诞无稽,又可能蕴含新意。所谓“浮想 联翩”常常是诗人、作家、艺术家进入 的意境。他们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蕴育、 启蒙,这些会成为创作的前奏。
6、个性特征
一个小孩拿了100块钱去买东西,此物品 进价18块,零售21块,老板找不开去邻 居家换了100块零钱找给小孩,后来邻居 发现100块是假的找老板,老板还给邻居 100块钱,问老板一共赔了多少钱?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 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 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 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 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什么是思维
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 程的重要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类借助已有的 知识经验,通过其他事物的媒介来 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 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或其属 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类对同一类事 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事物之 间的联系与规律的反映。它是借助 于语言、借助于词来实现的。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 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 维过程。
3、抽象与概括
(abstract and briefly):
抽象:是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 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 舍弃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把各类事物的一般共性 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的一切其他 事物的思维过程。
2、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 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 解决的一种方法。
(1)手段—目标分析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是把总目标分成一系 列子目标,采用已有的手段加以解决, 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 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 方法;
(3)爬山法
21
127 3
100
14 163 25 99
18
43
10
5
9
42
6
21
20
59
4
31
23
49
3
20
28
76
3
25
4、原型启发
5、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功 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功能固着
(1)给你两根 蜡烛,一盒火柴, 几个图钉,你如何 才能把点燃的蜡烛 固定在墙上。
问 题 答 案
(2)在一个房间里,从天花板上垂 下两根绳子,要求你把它们系起来, 但是两根绳子离得很远,你无法同 时抓住它们,房间里还有一把椅子, 一把雨伞,一把钳子,如何解决?
就思维的起源来说,不管是种
系发展还是个体发展,思维的发生 和发展都要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 维—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并在儿童 青少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年 龄特征,但是,由于思维活动的复 杂性,这三种思维之间又能互相渗 透。对思维成熟者如成人来说,每 一种思维都可以高度发展,从这个 意义上说,这三种思维是“平等” 的,不能说有好有坏。
2、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 体形象解决问题的过程。
4-6岁儿童的形象思维开始充分发 展起来。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 的具体形象或联想来进行的。
如:3+4=7
3、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以抽 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 思维。
幼儿中期以后,开始出现逻辑思 维的萌芽。
真正的逻辑思维要到10-14岁才能 做到。
一是不经专门的教学而在同别人的日常 交往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
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的熟悉有关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的条件下掌握概念。
日常概念: 科学概念:
(四)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
1、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相应的知识经 验。
2、运用变式突出概念本质特征。 变式:交替变更所提供的材料的形式。
先来看看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假设和分为甲岸和乙岸:
初始状态:甲岸,3野人,3牧师; 乙岸,0野人,0牧师; 船停在甲岸,船上有0个人;
目标状态:甲岸,0野人,0牧师; 乙岸,3野人,3牧师; 船停在乙岸,船上有0个人;
整个问题就抽象成了怎样从初始状态经 中间的一系列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发展的水平不同可 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 思维。
1、动作思维:通过实际的操作解 决直观而具体的问题的思维过程。
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 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即人们 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和 动作进行思维,但这种直观动作思维 要比幼儿的直观动作思维水平高。
综合:指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 别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的过 程。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 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 两个方面,只有分析,才能清楚 地认识事物各个部分、各种属性 的意义,只有综合,才能认识这 种部分和属性的关系和联系,任 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 要综合。
2、 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事物加 以对比,从而找出事物之间异同点及其 关系的思维操作活动。
3.中间状态: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 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 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野人过河问题属于人工智能学科中的一个 经典问题,问题描述如下: 有三个牧师
(也有的翻译为传教士)和三个野人过河, 只有一条能装下两个人的船,在河的任何 一方或者船上,如果野人的人数大于牧师 的人数,那么牧师就会有危险. 你能不能找 出一种安全的渡河方法呢?

(二)有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有意想象中,根据观察内容的新颖 性、独立性和创造程度,又可分为:再 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 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的条件: A.对词语、符号或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B.有丰富的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 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活动 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常会遇到各种 问题和矛盾,只要有问题,就会促使 人去思考去研究解决。由于问题性质 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解决问题 的思维过程也是多种多样的,无统一 的模式。
一、问题概述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 的思维活动。
第一节 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特征:
形象性:以直观形式呈现 创造性:以新形象的方式呈现
(二)想象的作用 A. 补充作用 B. 预见作用 C. 代替作用 D. 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强度 2、知觉情境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 5、功能固着 6、个性特征
1、动机强度
2、知觉情境 尝试解决下面这两个问题:
(1)用6根火柴组成四个等边三角 形,不能折断火柴。
用4根火柴组成一个“田”字。
(2)将右面9个 点用四条直线 连起来,要求 这四条直线用 一笔画成
一般认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必须具 备三个条件:
1、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必须有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包括一系
列的心理操作程序。 3、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
1.起始状态:也称给定,就是一组已知的 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
2.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 即问题要求的答案。
要顺利的进行创造想象,必须具备以下几 个条件:
A、创造动机。 B、原型启发。 C、思维的积极性。 D、灵感
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 指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 的想象。
理想
空想
三、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1. 粘合 2. 夸张 3. 人格化 4. 典型化
四、想象的品质 1、想象的主动性 2、想象的丰富性 3、想象的生动性 4、想象的现实性 5、想象的新颖性 6、想象的深刻性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 的内涵。它是指一个概念的质。
例如:表的内涵是计时工具。
外延是指概念中所概括的具有本质属性 的事物。它用来说明概念的量的。
例如:表的外延是钟表、手表、电子表、 石英表等。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
(三)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概念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二)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思维沿着单一的方向,从所 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
发散思维: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 的信息,或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自 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 维。
(三)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 照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维。
第二节 思维概述
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数字或字母:
9 7 8 6 7 5 4 G J M P
王老汉用60元钱买了一匹马,卖出 时卖了70元,过了一段时间,又用 了80元买了回来,后来卖了90元, 问王老汉一共赚/赔了多少元?(不 记养马等其他一切费用)
王老汉用60元钱买了一匹白马,卖出 时卖了70元,过了一段时间,又用了 80元买了一匹黑马,后来卖了90元, 问王老汉一共赚/赔了多少元?(不记 养马等其他一切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