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思考论文儒家格言价值论文
浅议《论语》格言及哲学思考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源泉,而且在语言方面也影响非凡。
《论语》的语言是充满智慧、出言不俗的格言警句,是讲述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要言妙句,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和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论语;格言;价值
《论语》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是一部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的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在为政、教育、处世、修身方面的格言很丰富,同时具有很深的思想价值。
一、《论语》君子修身格言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论语》是一部关于修身成德的子集,学习其君子修身方面的格言,有助于我们加强情操修养,塑造人格,完善学识,同时有很深的时代价值。
1.德才兼备
孔子认为,“君子”非凡夫俗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君子不器”[1],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这样,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依然强调要博才,对于知识既要专,又要宽。
2.君子为仁
“仁德”是孔子“君子”修养强调最多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君子的根本。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3]。
君子要重意避利,追求道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5]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6],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严格要求自己。
“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九思”[8]。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二、《论语》教育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有教无类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9],“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现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2.学习方法
《论语》中最著名的学习方法的格言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同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三、《论语》为人处世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处世原则
在孔子看来,处世的原则是“忠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1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5],恕是“己所不欲,忽施于人”[16]
孔子认为,知礼仪是处世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
”[17]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18]由此可见,孔子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
这里的礼,不是指具体的礼仪、礼节,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
2.处世方法
自醒是孔子提倡的主要处世方法。
孔子说“内省不疚”[19],孔子认为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
曾子受孔子的教育,每天都要多次进行自
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2]。
对于那些已成过去而且无法补救的事情,孔子认为不要重新提起。
“成事不说,遂事不在谏,既往不咎”[23]。
3.处世哲学
孔子所处的时代,战乱纷起,礼崩乐坏。
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如何安生立命,进而有所作为,需要很大的智慧。
“君子固穷。
”[24]孔子视贫穷为草芥,但是,生命是求道之本,首先必须善待生命,保证生心的安宁、和谐,才能不断进取。
所以,人要学会察言观色,左顾右盼,目光久远,学会明哲保身,即我们所说的保存实力,“小不忍则乱大谋。
”[25]但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6]可见孔子及其弟子虽明哲智慧,却仍有见危受命、杀生成仁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一种智慧却不流于“术”的处世哲学,他根于人类的进取精神,追求的是能为自己创造条件,游刃于有余,在社会人群中能够力争上游。
这种处事哲学给处于不利环境中仍追求上进的人以启示,使得中华民族在巨大的压力困难面前仍能崛起乃至发展壮大。
四、《论语》为政方面的思想及其影响
1.为政为德
“德”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的德,指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7]这一思想虽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伦理观念,但在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伦理纲常确实起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孔子宣扬用“德”的宗法伦理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28],从而达到统治治理
的目的。
2.修身德治
关于治国,孔子主要强调要加强为政者自身的自我修养,以德治国。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0]儒家德治的思想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使整个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以来是一个人治的社会,现在的中国虽然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但在法治化的道路上要走的路还很长。
3.举贤任能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31]孔子认为君主管理国家大事,要处处从大局着眼,重视选拔优秀人才。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32]孔子提出“富民”、“教民”的思想,“先富后教”。
“富民”使民物质富裕,“教民”使民精神富有。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
孔子尽管是“先富后教”,而非同时兼顾,但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是很先进的。
五、结语
《论语》作为一部言行集,其思想影响深远,其中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凯模。
当然,作为两千年前的思想,有许多历史局限性,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论语》,深刻理解《论语》的思想精神,吸
收它的思想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6][11][12][29]《论语·为政》
[2][23]《论语·八佾》
[3][9][14][16][20][24][25][26]《论语·卫灵公》
[4][5][7][13][21]《论语·里仁》
[8][17]《论语·季氏》
[10][22]《论语·学而》
[15]《论语·雍也》
[18]《论语·尧曰》
[19][27]《论语·颜渊》
[28]《论语·泰伯》
[30][31][32]《论语·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