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张银娜(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摘 要] 先秦诸子争鸣,儒墨均为显学,其观点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本文以墨家哲学思想为基点,着重从礼乐观、仁爱观、天命观三方面阐述儒墨两家哲学思想不同之处,同时分析了造成两种学说差异的原因,并论述墨家哲学思想日渐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 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学式微[中图分类号] B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738(2006)04 0064 03*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1](P132)从时间上看,墨家产生于儒家之后,墨子大约活动于公元前486~388年间,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2](P379)墨子原为儒门弟子,后因不满儒家学说而另立一派。

可以说,墨家学说乃是墨子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对儒墨两家思想进行比较。

一、礼乐观儒家十分重视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认为一个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对周礼情有独钟,他认为周礼借鉴了夏礼和殷礼,并做了应有的损益,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通过学习周礼,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过一种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为为政者找到一种长治久安之道。

尤其是在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天下失序,在孔子看来恢复和弘扬周礼显得尤为重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论语 颜渊第十二 )又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论语 雍也第六 )而墨子主张 非乐 ,在他看来 礼乐 是等级森严的封建领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具体表现和武器。

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在平民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故此,出身贫贱、平民阶级中的一员的墨子猛烈抨击儒者所主张的 国治则为礼乐,乱则治之 的观点。

墨子在 非儒 中说: 孔某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

博学不可以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瞻其乐。

繁饰淫术,盛为声乐,以淫遇民。

其道不可以欺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以此讥讽儒教宗师孔子个人之矫揉造作也。

这确实击中了儒家的要害。

儒家荀卿指责墨子主张节约, 慢无差等 ,不容君臣有隔,有悖伦理,大骂墨子是 役夫 。

至于 乐 ,墨子更是反对,他认为在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的社会里,王公大臣还整日歌舞升平,是在剥夺民衣食之财,故他在 非乐 篇中指出: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K 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楼榭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这是墨子 非乐 的根本原因,其真实动机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一种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将儒墨两家的理论相对比,就可以看出儒家是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而墨家是站在庶民阶级的立场的。

冯友兰指出: 墨翟虽然没有明确地从根本上批判周礼,但上面所说的墨子这些主张的实际意义,就是反对和批判周礼 。

[3](P65)二、仁爱观仁爱 和 兼爱 分别是儒墨两家的代表性理论和核心范畴。

从总体意义上来看,儒家的 仁爱 是一种有差等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其中 亲亲 之爱最真实,最浓厚,即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

而墨家的兼爱则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

用墨子的话说就是: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64 2006年8月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Aug.,2006 第19卷第4期 Jour nal of Shiy an Technical Institute Vol.19N o.4* [收稿日期] 2006 05 27[作者简介] 张银娜(1983-),女,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以此达到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的良好局面。

下面着重从二者动因的差异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不同。

儒家认为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孟子 离娄 ) 道千乘之国 节用而爱仁 ( 论语 学而 )孔子 仁爱 的心理动因是 报恩心 ,报恩心主要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是其他情感的基础。

因为人一出生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因此必须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并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丧守制度。

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而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的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 孝 乃为 仁 的根本。

关于为 仁 的方法,孔子推崇 忠恕 之道,认为 恕乃可终身行之者也 ,即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认为只要孝亲,以同情心待人,便可达到 仁 的境界。

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是人心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

但是,同样自然地是,别人对我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家认为,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贱,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毋使起。

墨子曰: 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又曰: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贱;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调和;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辱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仁者非之。

( 兼爱第十五 )与孔子强调爱的心理动因不同,墨子的兼爱强调的是功利动因。

墨子的兼爱是基于功利主义的,是主体以自爱之心去爱与我相对待的客体。

最终实现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即唤起对方爱自己的目的,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 墨子 兼爱中 )在墨子看来,修身是实现兼爱的前提,而修身的目的却在功名。

墨子这种以功利作为出发点的道德修养思路较之孔子 以义为上 的修身原则,显然是停留在形而下的感性层面墨子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

天是兼爱的保证,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

在 法仪 篇中,墨子说: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贱人者,天必祸之。

在这里,爱人不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而是免祸求福的功利思想在作祟。

综上所述,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内在修省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贯穿着道德的主体精神。

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之外,还有内在的保证,更有一套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

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是天道与人道相融合,内在与超越相统一的爱。

而在这点上,墨子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心性的探究。

因此,儒家的仁爱易转化为实际,而墨家的兼爱作为一种博爱,虽然是对仁爱的超越,但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社会,就难免流于空想。

三、天命观孔子讲 天命 。

他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又曰: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事情由天命支配,而且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成败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谓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人们应该承认天命,顺天命而行,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但是同时,孔子也认为人还是应该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 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然后听其自然 。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孔子认为完全由人自身努力所决定,与天命无关,他说: 为仁由己 。

孔子没有否定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做了限制,天命可以让人的某些正确的行为不成功,但不能不让人做正确的事情。

在对待 鬼神 的问题上,孔子的态度也是犹豫不定的,他对鬼神没有明确肯定或否定,基本上采取的是 存而不论,敬而远之 的态度,他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墨子批评儒家的这种模糊态度,曰: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 墨子 公孟 )墨子对待 天命 问题的态度是坚决的。

墨子曰: 然则天亦何欲何恶,无欲义而恶不义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然则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之欲义而恶不义也。

又曰: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见,必得罚。

又曰: 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 墨子 天志 )他批判儒家的 命富则富,命贫则贫 的宿命论。

墨子认为宿命论是暴人之道,是为不肖者开脱的,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

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墨子认为 命 之一字乃堕落者之护身符,阻人自强或自新之路,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墨子极力反对,认为人若认命,则会安于命,而怠于行,则世界之进化终不可期,而人道或几乎息矣。

因此,墨子提出 非命 、 尚力 的主张,号召人们强力而为,指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 赖其力则生,不赖其力则不生 ,认为 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 。

由此可见,在天人关系上,墨子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重视人的作用,认为个人的富贵以及国家的治乱都取决于个人努力的程度,取决于人们对 兼相爱,交相利 贯彻的程度,而不是预先决定的命运,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墨子比孔子表现了更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5墨子哲学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之比较在对待 鬼神 的问题上,墨子则明确肯定了鬼神的存在。

墨子认为,鬼神具有赏罚善恶的能力,其标准同于 天志 的标准。

可见,墨子的 明鬼 与 天志 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都是督促人们实现 兼爱 的。

墨子借天言志,借鬼言志,可以增强自己理论的力度,但同时也反映了手工业者力量的薄弱,借助超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具有空想性。

冯友兰说: 墨子要证明鬼神的存在,本来是为了给他的 兼爱 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并不是对于超自然的实体有任何真正的兴趣。

[3](P65)四、墨学式微之因儒墨两家的哲学思想存在着形式上的对立与功能上的互补。

墨子一生所言所行, 形劳天下 , 自苦为极,以救世之弊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