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和实践的一种观念形式的表达和反映,并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代人民进行社会生产实践的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说”、“元气论”、“三才论”等方面的内容,其内核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具有不凡的当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传承、弘扬起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内核与当代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相通的;第三在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生态文明;当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1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积极学习古今中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树立简单的环保意识,也不只是重新定位人在自然中的地位,而是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准则。
减少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光靠“硬性”的规定和惩罚很难奏效。
因此,还要靠“软性”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和环保知识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具体行为。
但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并非易事。
那么,究竟该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呢?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呢?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借鉴其有益的经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和实践的一种观念形式的表达和反映,并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古代人民进行社会生产实践的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五行说”、“元气论”、“三才论”等方面的内容,其内核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生态意识。
1.“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十分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季羡林先生讲“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这一思想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和谐发展,而且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化的过程。
“天人合一”思想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但是有了新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春秋时期孔子的“知天命”即是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掌握。
孟子从“天人相类”出发,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把人对自身的把握和认识与对自然的把握和认识统一起来。
与孟子相反,荀子则从另一条“天人相分”思想路线出发,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断,把人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中解放了出来。
但荀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因为“天人相分”而处于对立状态,“天人相分”强调的是自然与人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和规律性,相反,人类和天地万物共处于和谐的整体之中,“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2人在自然界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汉代的董仲舒是儒家第一个自觉探讨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
这一认识是对于和谐统一的天人关系的浅层次感悟和朴素的直觉认识,既不同于原始神秘主义的神灵崇拜,也不同于自然天道,而是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于一体,成为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
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觉。
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在名著《西铭》中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观点。
张载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理想。
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未来的文化必将是“天人合一”的长期人生与整个宇宙的协调运动,而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于此,中国文化必将取代西方文化而领导人类前进。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精辟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传统先贤们对于天2胡新: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与生态伦理,.求索,2007(12)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
由此,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察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2.“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就是“道法自然”。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天地人三者道以贯之,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征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以“道”为最初本原的有机统一整体,而人是天地中最具有灵性的动物。
庄子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5人与自然都是“天地和气”的结果。
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形式,人性的真谛就是自然性,故而应当忘己、无己,把自己完全融化于自然之中。
自然是“道”的本性,是一种不加强制力顺任本性而存在的状态,它所表现的形式即是“道”的最原始本质特征,也是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须接受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
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严格遵守自然法则,按照规律办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类应谦恭地对待自己和宇宙中的其他生物,这样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统一、友好相处。
“道法自然”的首要论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即“自然无为”是作为守身之本的“道”,要顺乎自然规律,不可有人力之强加妄为。
它是指依照事物的本性而自由伸展,并顺其自然,无执无施,使天地万物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
道家把“以无为常”看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取向,当然这种“无为”并非要人真的无所作为,它是相对“有为”而言的。
道家所言的“有为”,是指违背自然本性( 或自然法则) 的“妄为”、强作之意。
在道家看来,如不遵循自然规律,任意按人的功利原则去盲目蛮干,将导致一系列虚幻、荒唐甚至是危险的后果。
所以,道家的“自然无为”既要天地万物都遵守“自然无为”的原则,也要求人效4《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法自然,顺应自然,无私求,无妄动,莫强作。
老子认为,天地自然界的万物都是道之所‘生’,所生之物都是按照自然的秩序运动变化的。
老子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人要遵循自然法则而善待万物,生养万物,尊重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63. “阴阳五行说”、“三才论”、“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朴素的唯物论和自觉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传统哲学唯物主义思维之朴素的方法论,是先哲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变化规律的主要命题。
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方面,正是阴阳两方面的变化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发展,都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仅是一种辩证法或者宇宙观,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系统论。
总之,该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进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物质是组成世界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奥秘以及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才论”中的三才即天、地、人。
人在天地之间,人能参天地,人与天地一样重要。
天地指自然界,人指人类社会。
在《周易》的作者看来,自然界与人类自身都是人类要认识的对象。
人类既是认识的客体,也是认识的主体。
把人类社会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考察他们的运动规律,把人类社会同自然界融为一个整体,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界的对立面,这就符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