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法家、阴阳家等等的出发点和归宿。

关键词:天人合一;儒家;道家;佛家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拌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自然条件)和“人夕”(农业劳动)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仅限于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人类自身的完善,还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最早提出“天”的这个概念的人是孔子。

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阳货》)这就是所谓自然之天。

他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 述尔》)这就是所谓天命之天,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与孔子说过的有关天的话合起来,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之中,天是一个有着道德倾向并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天。

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中的“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而言的。

而人与自然之天“合一”的中心就是顺应自然,不过,这里所谓“自然”的含义,并非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界的本然法则与状态。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

《中庸》首句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

《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曰精神价值。

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

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三、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
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

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

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用丹书中的话说就是“人身一小天地, 天地一大人身”。

人身这个小宇宙也有它的“道”、“气”、“阴阳”和“五行”,它与大宇宙、大自然同源、同构、互感。

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化生,人的死是精、气、神的衰竭。

所以,道家要求人们保持这种精、气、神的初生饱满状态,不要虚耗以致枯竭。

为此,道家提出了“积神生气”、“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一整套“性命双修”的神秘修炼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在能量。

使自我小宇宙的精、气、神与大宇宙的精、气、神相互沟通———人天合一。

四、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佛教自由东汉传播以来,本身就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的。

佛家强调“空”和“无”,即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无常,它侧重于主观,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而“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体外。

这种“真我”的境界,就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

换句话说,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因沉迷于世俗的欲望而不能自觉,一旦人觉悟到这些欲望都不是真实的,那么,其真如本性就会自然显现,也就达到了最后成佛的境界。

因此,佛家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这本身就借鉴了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遇的人。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易传•序卦》提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

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易传•说卦》说:“乾,天也,故称乎父。

坤,地也,故称乎母”,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天地是人类的父母,人和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

所以,人们为了生存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孟子在《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林,材木不可胜用。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荀子在《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主张人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使人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来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一关系。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开发、利用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

不能把自然看成与人对立的客观存在,只追求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同一关系,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人类应该按自然规律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始终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人类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