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1.保险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培训-最新
21.保险从业人员诚信教育培训-最新
说文解字
1.“诚”。即内心真诚、真实,“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强调对自我的诚实无欺。内省无愧于良心,俯仰不怍于天地,这是自 我内在的道德自觉,是做人的基本品质,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古人把“诚”视为修身的核心、完善自我的功夫,“君子养心莫 善于诚”、“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诚”也由此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根本。 2.“信”。是向外的,指向如何对待他人,从伦理的维度规定了如何“处世”。所谓“信”,即守信、守诺,把“毋自欺”延展 到“毋欺他”,把道德主体内在的“诚”推及他人,强调对他人的“诚”,即对别人真诚无欺,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协调社会 关系的具体德目,“信”是人际相处的基本要求。孔子更是把信视为人之为人的道德伦理规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诚与信的关系。诚是信的内在基础和道德源泉,信是诚的外在延伸和伦理呈现,诚与信内外呼应、相通无碍。一方面,“诚于 中而形于外”,没有诚这一内在的基本道德品格,就不可能对别人真诚、诚实,“内诚于心”方可“外信于人”。另一方面,信 是诚的道德实践,内在的诚体现于外在的信中,“欺人”即“自欺”,对别人言行不一、背信弃义,其实也是对自己“诚”之德 性的背叛和欺骗,诚与信一体两面,形神相通。诚信构成了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安身立命、修德进 业的根本。诚信是传统道德体系中最具有普适性的德目。正是基于这种普适性,当狭义的忠、孝等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随着宗法社 会、君主集权政体的解体而陷入困境时,诚信却历久弥新,彰显出其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成为构建现代诚信体系的宝贵资源。 4.诚信。“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家的《程氏家训》有“人无忠信, 不可立于世。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 为君子”。意在说明诚信是君子修身立德的重要途径,是为人 处世的重要原则。
汪辉祖在《双节堂庸训》中说:“以身涉世,莫要于信。此事 非可袭取,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旨在告诫后世子孙, 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须以诚信为先。旨在告诫 后世子孙,人生在世,一事失信,事事受疑,必须以诚信为先。
古代的五常
信 仁 义 礼 智
汉代董仲舒将“五常”视为最 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古人对诚信的论述及地位
诚信:乃道德之根基、人格之底蕴、立世之根本,众多家族的家规家训中,“诚信”都是一则重要内容。
西晋名臣
西晋羊祜《诫子书》中说:“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 旨在说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重要性。
北宋理学 清代廉吏
说文解字
关于诚信的词语:
一言九鼎、言而有信、诚至金开、一言为定、抱诚守真、修辞立诚、金口玉言、闲 邪存诚、驷马难追、言信行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表里如一、光明磊落、诚心诚意、信誓旦旦、以诚相见、光明正大、 讲信修睦、言 行一致、开诚布公、开心见诚、信守不渝、诚心诚意、推心置腹
心虔志诚、推诚不饰、物微志信、言而无信、轻诺寡信、信言不美、一诺千金、肝 胆相照、胸怀坦荡
诚信为本
汇报人:老曾拿着刀剑
汇报时间: 年 月
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培训课程系列——
目录
CONTENTS
1
何为诚信
2
诚信与失信故事
3
诚信的意义
4 我们一起做个诚信的人
制作人:老曾拿着刀剑 除本人外严禁他人将本文档发布用于各网站供他人下载和浏览
第一部分
何为诚信
说文解字
1.诚。形声。从言,从成,成亦声。“成”意为“百分之百”、“完全”。“言”与“成” 联合起来表示“百分之百的讲话”、“不打折扣的言语”。《增韵》纯也,无伪也,眞实也。 2.信。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言,人不食言为信。孕含着对人言诚信的期望,人的言论 应当是诚实的。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即能履行诺言而 令对方不疑。 在古代汉语中,“诚”与“信”二者互训,也就是说二者可以互相解释、意义相通。在现 代汉语中,我们也将“诚信”二字连用,表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实际上,“诚” 和“信”的语义侧重有所不同。
传统美德之守信篇3
诚信获大单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账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 销后,有你一份好处。 ”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 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 ”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地嚷道:“谁都会这么 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 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 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
............
古人对诚信的论述及地位
1.《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养,没有什么比“诚” 更重要的了。 2.《礼记·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其意真诚,其心方能端正。而“信”则侧重 于人际交往层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 3.《礼记·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4.《论语·为政》有云:“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 义,不知他该如何立足处世。 5.《春秋榖梁传》亦云:“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可见言语真实、言 而有信的重要性。诚于中,信于外,内诚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6.《诗经》中说:“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们是不会相信的。所 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7.《墨子》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8.《资治通鉴 ·卷二》中说,“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 民无以守国。
第二部分
诚信与失信故事
传统美德之守信篇1
曾子杀猪
传统美德之守信篇2
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 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徙置北门者赐10金。 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 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 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
古人对诚信的论述及地位
古代两大思想家均对诚信进行了论述: 《道德经》-八十一章里有九章讲关于诚信的道理 《论语》-二十二篇中十三篇谈到了诚信的道理
古人对诚信的幼有序 夫妇有别 父子有亲
孟子在孔子诚信思想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为“五伦”。
五伦 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