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的设计符号学思想批评与评价安藤忠雄用抽象的几何形式为建筑提供框架,用真实可靠的材料为建筑表皮,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用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与继承,日本民族气息尽显其中。
本文旨在分析安藤的符号语言,对安藤的建筑室内设计进行批评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其设计思想,为室内设计提供新视角。
安藤忠雄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像一首首低声吟唱寂静的俳句,他的设计符号通常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纯净的材料结合一束诗意的阳光或是一个容纳水、风、霜、雨、雪的庭院、一片镜框中的天空,将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设计符号学思想核心内容就是表现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日本传统建筑的意蕴与哲学,恢复房屋与自然的统一、表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
室内设计批评的符号学建筑是人们满足生活需要创造的人工环境,各个部件的形式实际上都蕴含着我们的经验和历史,表达着丰富的意义。
当建筑被赋予符号意义时,它的外观、材料、用途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
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继续和深化,是建筑的灵魂,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
从它形成与发展以来就深深烙上了人们创造性的文化活动。
因此,具有典型的符号化特征。
正如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任何符号都是能指与所指的双面体,室内设计的能指就是空间和表现形式包括门、窗等装饰造型符号,所指即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包括历史文脉、精神诉求、传统风俗等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
室内设计中的门、窗、柱、家具及陈设通过造型、色彩、材料、工艺等传达一定的历史、文化、风格、审美意义,以自己特有的符形被人们感知与识别。
由此可见,室内设计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室内设计批评指人们对室内设计或室内设计作品的形式、功能、质量和意义的科学分析和评价,是现代批评学领域继建筑批评学的一个新分支。
目前,还未像建筑批评学那样受到广泛重视与应用。
但是,将批评学的方法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不仅对室内设计的理论与设计思想能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对更好地将理论用于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安藤忠雄的设计符号语言1.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众所周知,安藤是自学成才,在旅行中感受建筑的。
赖特的空间处理方式、与自然融合的手法深深吸引着安藤;卢斯简单的几何体与柯布西耶白色平滑的墙面给他一种奇异的感觉;密斯简洁明快的美学风格对后来安藤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纯化和简约的处理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里,任何一个元素都不是孤立的。
在建筑表面材质符号的运用上,他将“清水混凝土”作为代表材质来表达内在与外在的日本。
同时为了回应日本传统民俗对纸张和木材的固有情结,在材料的使用上还结合了“砖、石、玻璃”等材质与纸张和木材进行有机结合以创造更丰富的材料语言表情为其表达方式的符号语义。
在空间形态符号上,“水平+垂直”的流线、“多层次+几何形”等形式展现了安藤纯粹的空间意识形态。
置身于安藤设计的建筑空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宁静、淡雅的禅学意境。
无论是材质上、空间结构上、精神场所上,都反映了安藤个性的建筑语汇和独特的室内设计符号语言。
在面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强烈的冲击下,安藤的建筑依旧没有矫揉造作的装饰和精雕细琢的世俗风情。
他将传统的手工艺与高超的木模制造工艺、混凝土铸造工艺相结合,对自然进行高度提炼与概括以达到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复归和再现。
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安藤的建筑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然而,安藤式建筑是否真的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笔者将对安藤的两个代表性建筑住宅做批评性分析。
2.住吉的长屋安藤曾说过他以后的作品理念几乎都是在住吉的长屋中进行思考的。
其基本设计构思来源于在其中放一个混凝土结构,创造一个微观世界。
整个住宅是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空间分成三等分,中央引入天井符号元素,既解决了中间幽暗、两边光亮的问题,又巧妙地将光、水、风等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上获得统一。
每个空间都与中庭发生着关系,墙面设有通风小地窗,是一座没有空调装置也能生活的节能型住宅。
从材质与色彩上来说,房屋装饰构件都采用自然材料。
如地板、门窗、家具等采用日本传统装饰材料橡木,地面铺天然石板,与不加装饰的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共同组成安藤氏符号语言,打破了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符号拼贴的局限。
在住吉的长屋中,安藤并没有使用任何传统元素,但就是能让人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内涵。
笔者认为安藤忠雄的符号学思想中更多的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
在这里,符号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文化立场、一种民族情感、亦或是一种价值观、自然观,它借助诸如空间场所、材料质感、色彩肌理等载体含蓄地让人们感受,相较于符号的直接性表达,这种方式更能激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莫里斯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
室内设计过程是规划、实施、设计的过程。
如果把室内设计的规划阶段对应于符号学的语形学,把实施阶段对应于语义学,那么,毫无疑问,人使用住宅对应于语用学。
砖、瓦、门窗、梁柱、家具、陈设等部分的整体组合及其所呈现的色彩、肌理、质感、密度、比例构成庞大的符号语汇。
界面的形态、装饰的造型、色彩的调和、空间的质感与量感则是传达给受众的信息载体。
这些信息载体通过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等传播途径传达给受众。
居住者通过使用与亲身体验做出认知、解释、批评与评价。
意大利符号学家翁贝尔托 .艾柯认为“不存在符号,而只有符号――功能”。
所谓“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
它与人的心理、生理等因素相关。
没有人会怀疑屋顶最初是为了帮助人们遮风避雨的,杯子是为了盛水便于人喝的。
那么,住宅也应该是为了方便人们居住的。
笔者认为,功能与形式永远是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形式追随功能或者功能大于形式。
从语用学角度上,可以看到住吉的长屋似乎对自然的追求已经超越了人们对住宅功能的需求。
人们在这样一个室内空间里是不方便的,人们从进入门厅到达厨房或者二楼必须经过中庭,且二楼只有两间卧房,没有卫浴空间。
各空间相互独立,在交通流线上就存在不便。
大面积的带圆孔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也会对人产生视觉疲劳,冬天甚至给人冰冷的感觉等现象并没有达到一种方便实用功能。
安藤在设计完住吉的长屋时语重心长地对居住者说道:住在这屋子里要做好心理准备。
可见,这个时候,受众的接受程度就是因人而异的。
3. 4×4house位于神户的明石大桥桥畔的4×4住宅的设计中,安藤也对几何化的空间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严格限定材料和形态的前提下,寻求一种包含材料和形态在内的简洁的空间构成。
该建筑建地约为66平方公尺,一共四层楼。
提炼出最基本的符号就是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每层只有一个房间,一楼是浴室,二楼是卧房,三楼是书房,四楼为客厅。
从简单的几何形体可以看出,安藤忠雄对空间的一次限定便是封闭的混凝土壁体将建筑塑造出来,成了安藤特有的符号语言――安藤忠雄的方盒子。
在4*4住宅中,如何让这个建筑与大海发生关系是最为主要的话题也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
在这里,安藤解决的方法是让人从临街的一面进入建筑,每一层都有一个小型的玻璃窗以达到借景生情的效果,就像是一幅幅挂在墙上的画。
整个空间虽然没有多余的装饰,但是每个窗景都与自然时刻发生着关系,一直到四楼最大的独立出来的立方体,建筑与景的关系达到高潮,这与教堂系列中安藤所采取的抑扬顿挫的手法如出一辙。
通过这个巨大的玻璃幕窗将大海,阳光,岛屿,长桥各种自然符号元素组织到了一起,仿佛大自然就在这个魔幻的小方盒中,又仿佛是小方盒被融在了大自然里。
从建筑论的符号角度来看,4*4house更像是一个混凝土雕塑,一个将自然的色彩、线条、体块等多种元素直接合成视觉形象或意象,以一种统一完整的意象一次性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从语义学上,清水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可变因素多,且只能一次浇筑,不可更改,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脱模之后所呈现的自然纹理与螺栓时间久了之后会被氧化腐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观而且比较难以维护。
且清水混凝土的造价、工艺、模板等技术成本并不是能够被把握的。
同时,语用学上,这种一层一个功能空间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似乎又违背了安藤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宗旨。
室内设计终究是为居住者提供生活与休息的场所,更多的是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获得心理与生理的舒适,满足认知功能、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结论纵观安藤的作品,笔者认为安藤想要回归的是日式住宅的空寂、简朴的生活方式。
所以有的时候会不经意地使用一种令人孤独、冷清的构筑方式与符号语言,不只是限于空间和材料。
那种黑暗与光明,封闭与通透相互交织渗透、穿插,更让笔者感受到的是一种“隐忍”的日式美学。
较之高迪从花草植物中抽取的纹样图案以及有机的仿生形态作为自己的造型符号语言,安藤的建筑符号语汇则是简单的、朴素的,其内涵语义也更加纯粹。
他追求的是圆、方形等自然中最原始的型态。
如果将这些看做室内设计符号学中的能指,那么从安藤作品中所体现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包容性、形式上的“空”对应精神上的无限的双重性、物质与精神等的双重性语义则是其所指内容。
安藤的作品无疑是对现代设计的批判继承,使得现代与传统之间表现出了一种可调节与接受性的语义。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心着城市问题,给城市文脉的保存与延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目前,国内在室内设计批评方面的研究很少,将批评学与符号学相结合的研究更少。
从符号学角度对安藤的建筑室内设计思想与作品进行批评与评价其目的不在于全然否定或全然肯定,而是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以供人们进行讨论或者再思考。
只有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上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才能设计出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作品。
这对于提高我国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水平,完善相关理论和推动设计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理应得到推崇。
图1 住吉的长屋外立面图2 住吉的长屋中庭图3 4*4house(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