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一、学情展示:1、揭题正音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4课,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这个字在这里读轻声(手指“筝”)再读一遍课题生:再齐读课题,“筝”读轻声2、回顾预习,加深印象。

师:课文主要写谁?生:刘老师师:预习得真好,我把他写在黑板上。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的主人翁是刘老师。

(板书:刘老师)师:昨天老师让大家从文中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旁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并写出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疑问,大家完成了吗?生:完成了。

师: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把自己找到的地方反复读三遍,开始。

生:放开朗读受感动的地方。

3、自由交流,谈感受。

生1: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从这里我体会到刘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谈得好,读得流利,怎样读出刘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哪个词应该读重音?生:慷慨陈词师: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师:什么是“慷慨陈词”?生:形容情绪激昂师:对,形容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词我们读作:慷慨陈词。

放到句子里读。

生:读整个句子。

(“慷慨陈词”读重音)师:哪个句子应读低缓而又沉重?往下读。

生:齐读(语气沉重、低缓)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而且上得非常好。

(板书:课上、讲课)师:在刘老师影响下,我从小就播了理想的种子,以后真的考入了历史学系。

师:谁再来交流?生2: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这里我看出了刘老师对一件东西的追求很强烈。

师:对什么东西追求这么强烈?生:风筝师:真好,能看出你是有经过思考的。

(板书:追风筝)刘老师仅仅在追风筝吗?生:这还表示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爱与追求。

师:真聪明,你也把这句话读一读生:有感情读师:读得真好,像他这样读。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师引:怎么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是呀!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生命之火不灭,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息!师:谈得很好,谁再来?生3:“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刘老师虽说残疾,可对生活的爱不变,仍然充满激qing。

师:你一下子就抓住文中的题眼,真棒!请看大屏幕,一起读吧。

生:齐读(师板书:“旋转”正音)师:文中哪个地方也体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呢?(板书: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生4:“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从这里我感受到刘老师虽然是失去左腿的残疾人,但他不像其它残疾人年复一年地躺在病床上,而要亲自把风筝送入蓝天,可见他非常的顽强。

师:抓住关键句谈感受也是我们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就这句话应怎么读,谁来读?生:有感情读师:全班读(板书:放风筝)生5:“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写出刘老师顽强地和困难作斗争,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这使我深受感动。

生6:“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从这里我也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的爱永不停止。

生7:“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这句话也写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

师:这是一句什么句?生:反问句师:能改成感叹句吗?生:一个活泼的少年也应该这样!生:齐读感叹句师:应该怎样?生:应该像刘老那样对生活充满激qing。

师:对,这也是作者对刘老师发自内心的赞叹。

师:再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齐读。

(读出赞美的语气)生8:“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我的体会是虽然刘老师的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但是生命的精彩给予了刘老师的自信,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因为他相信自我,相信生命的精彩会让他快乐。

(生鼓掌)生9:“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燕子在风中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起飞上了蓝天。

”从这句话我体会到刘老师渴望自由,想像风筝一样去追求、去飞翔。

师:刘老师在课下喜欢放风筝,课也讲得好,上课时不喜欢笔试,而喜欢当众提问题(板书:提问、板书)板书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生: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师板书:“转向”、“一转”,与“旋转”比较、正音)师:放到短句里读生;身体急速地一转(齐读)师:哪个词应读稍快些?生:急速地师:再读生:身体急速地一转(“急速地”用较快速度朗读)师:读整个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读重音。

生:有感情齐读。

师:看到这一幕作者深受感动,怎么感动?往下读生:齐读师:为什么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一次激动的心跳?生:因为同学们担心老师一不小心摔倒。

师:是呀,师生情谊深啊!4、学法小结,概括归纳。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好,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同学们预习有了一定的收获。

刚才大家又把自己的见解、感受上来说一说,互相启发,学习的收获就更大了,这样读书好吗?生:好!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你能根据黑板的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写什么?(板书:大括号)生:课文主要通过写刘老师课上板书的样子,讲课充满激qing,喜欢提问学生,课下放风筝、追风筝的具体事例,赞美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问题探究1、质疑师:宋代有位著名大学者陆九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意思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学习才会有长进。

学完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的问题刚才的读书中已经解决了,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还没解决,谁先来问?生:我的问题是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师:问得好,你抓住了课题来问。

生;风筝为什么是理想的?生;“屁帘儿”是什么意思?师:这个问题谁能回答?生:是一种风筝的名称。

生:理想的风筝有什么意义?生:为什么课文主要写到老师,而题目却叫理想的风筝?师:看来同学们都想知道“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这个问题,现在就请同学与周围同学交流交流,开始2、释疑生;“理想的风筝”指刘老师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生:刘老师把放风筝当作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把自己的理想装在风筝里面,然后放飞蓝天,让他的理想飞上蓝天。

师:我明白了,原来风筝是理想的象征,是刘老师理想的寄托,是刘老师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学生的精神寄托,刘老师放飞风筝,就是放飞理想,追风筝就是追求理想,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风筝一样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在天与地之间有所作为,所以题目叫理想的风筝,再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三、读写结合师:同学们问这么多问题,该我问你们了,这篇文章在写作文方面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生:对,学语文同时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

生:从这篇课文我学到的写作方法是:可以用一个件物体来写人,同时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比如,“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一次激动的心跳”,这是作者和同学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生:从这篇课文中我学到了作者以物联想人又将风筝与人物性格联系起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的确,这篇文章作者是采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从而表现自己对刘老师敬佩之情。

生: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充满生机的春天,从而联想到刘老师,借物来赞美刘老师,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

生:写人的作文可以先写人物的外貌特征。

师:文章怎么写刘老师的外貌,一起读吧。

生:齐读师:从他的外貌我们看出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从他的外貌我们看出刘老师是个忠厚、老实的人。

(板书:忠厚)生:题目不一定很直接,它这个题目蕴含着很深刻意思,就是话中有话,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篇文章以春天的景物引出我对刘老师的回忆。

师:写得美吗?生:美师:一起美美地读一读吧!生:美读师:文中不仅采用借景抒情,而且通过板书、讲课、提问同学、放风筝、追风筝等具体事例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写法叫以事写人(板书:以事写人)师:这种方法可学不可学生:可学四、拓展延伸师:学到这里,你想对刘老师说句什么话/生;刘老师,您的顽强让我佩服。

生:刘老师,您对生活有着这么纯朴,强烈爱与追求,真让我感动。

生:刘老师,您上的课真好,与我们江老师差不多。

(生笑)师;我不敢跟刘老师比,但谢谢你对我评价这么高。

(师谦虚)生;刘老师,您是我一生中最敬佩的人。

(发自肺腑的)师: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需要我们正常人的帮助,但是他们也是一个坚强的群体,他们以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着、生活着,并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这是中国燕赵残疾人王建华在表演口写书法,再往下看(出示课件:千手观音)了解这个节目吗?生:了解生:表演节目的都是些聋哑人。

生: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个节目。

师:一起欣赏吧!生:津津有味地欣赏“千手观音”片断师:精彩吗?生:精彩!师:这个节目荣获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大奖和一等奖。

同学们,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我们应把困难当宝藏,把挫折当存折,相信彩虹总在风雨后。

请欣赏《真心英雄》(播放课件:《真心英雄》)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生:小声跟唱。

师;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回去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三遍,并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身残志坚,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你知道那些残疾人实现了生命的价值?2、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老师。

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作者又这样一段告白:(课件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带着问题轻声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

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轻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