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8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8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郭巷中心小学姚建英教材简析:《理想的风筝》是江苏省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

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理想的风筝》一课,表面文字并不难理解,但寓意深刻,立志高远。

但是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决定了他们没有作者那样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阅读能力还不能完全和作者的心灵产生对话。

因此,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从具体事例的描述中认识刘老师,体会他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是:感悟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了解作者三十年来念念不忘的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品味朗读尽可能深入、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可贵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策略:构建阅读话题,创设阅读空间,品读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围绕问题:“作者为什么如此思念他的刘老师?”展开讨论,通过品读“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这三个事例,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感受刘老师乐观向上、挑战自我、热爱生活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的品质,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以及作者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

教学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细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古诗《村居》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2、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2、检查自读情况,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

特别注意读准“筝”“翘”“转”的字音。

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抓住“又”和“每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3、学习抓住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以及注重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刘老师的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难点: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2课理想的风筝。

2、生齐读课题。

3、过渡:春天到了,柳枝染上了新绿,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蓝天一只只风筝与白云戏耍。

每逢这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刘老师。

不见刘老师已经很多年了,他的微笑和身影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亲切的话语还回响在耳畔,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

4、回想一下,有哪几件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5、作者为什么如此想念他的刘老师呢?谈谈对刘老师的初步印象。

二、精读感悟,研读品析1、默读课文第4到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哪些细节描写,感受和体会到刘老师乐观顽强和热爱生命?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所得。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引导、归纳、整理和小结。

相机出示关键语句。

(一)笑谈腿疾,品悟乐观出示句子: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引导学生抓住“强壮”“油亮”,体会刘老师经常在使用右腿,使用拐杖,说明他经常在蹦跳、旋转、和奔走。

出示句子: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一个“腾”字写出了什么?加红“笑”同学们为什么突然爆发出这么大的笑声呢?(刘老师讲的故事太有趣了,幽默了……)相机板书:幽默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板书:笑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笑对自己的人生、不自卑、乐观)相机板书:乐观(2)刘老师的故事让我们这么高兴,为什么我们心中还泛起酸涩的感情?加红“酸涩”(笑过之后,我们想到了刘老师的残腿会给刘老师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同情。

)这种感情还像前面那样热烈吗?(淡淡、轻轻、隐隐)这种淡淡的同情,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泛)(3)本来就让学生喜欢的刘老师,以他的幽默、乐观让学生多增添了几分尊敬。

(师指板书说)加红“尊敬”(4)指导朗读句子我们先笑得那样热烈,又泛起淡淡的酸涩,最后充满对刘老师的尊敬,一句话里有三次情感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旋转板书,品悟顽强(1)标出具体描写圆木拐杖的语句或段落,自己再读读想想,有体会的可写一写。

(2)交流:有几处?写得最细腻的是哪一处?那我们就重点读第五节。

(3)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细读第二句,你注意到这里为了写刘老师板书,苏叔阳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仅仅是这五个吗?师范读,再体会。

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七个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

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而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在苏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出示句式练习:这是一根的圆木拐杖,它不仅仅支撑起刘老师的站立,还支撑起。

(4)想读一读这一小节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放飞“风筝”,品悟对生活的热爱。

(1)终于要谈“风筝”了。

你们都放过风筝,我想先听听你们放风筝时的感受。

是啊,若仅仅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

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2)交流,朗读。

要点一:品三个“亲自”。

这3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同样的耐人寻味的细节: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

这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

①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地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哪儿打动你?(亲手制作——刘老师的心灵手巧;精致的手工艺品)师引述:是呀,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多心灵手巧呀!放风筝——对生活的热爱,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

)读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生读)②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读出他的渴望,他的热爱。

(一生读,齐读)③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你被什么而打动?(生自由说)谁也被这句话打动?再来说说(学生补充)(预设:我被刘老师的顽强不屈、坚强自信的品质打动了。

……从哪儿看出他的顽强不屈、自信?学生找出关键词笑着——不畏困难,乐观叫着——心中的欢快拄着——身残志坚蹦跳着——高兴,刘老师情不自禁地蹦跳起来,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老人,是一个残疾人。

有着同我一样的……(理想、)同我一样的……(追求)……同一样的……(力量)同我一样的……(年轻)……有一颗永不泯灭的……(童心)。

追赶——对目标的不懈追求,永不放弃……喊着——兴奋“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还不够,你再来(生读)咱们一起来(齐读)相机板书:顽强、自信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生命的顽强让我30年都不曾忘怀。

让我们再次去体会:(齐读)有一次,————要点二:品“漾”。

出示风筝图①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心情如何?(高兴)你哪儿观察出来的?(刘老师脸上有微笑)从书上找到这句(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

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本文指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十分投入,已经完全沉浸在那小小的风筝带给自己的快乐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内心的欢乐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过渡:刘老师多么乐观、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②此时,刘老师微笑着放飞、追赶风筝,他放飞、追赶的只是风筝吗?(理想)刘老师有哪些理想呢?(这些风筝可能是什么?)(预设:1、他在想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

2、他在想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

)师:对!此时,他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他还会将风筝想成谁?3、他想到这风筝就是我的学生,正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茁壮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