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3-2:《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经济效益计算办法》应用实例(一)水稻良种“N3号”经济效益的计算“N3号”是某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经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稻高产良种。
其给出的基础数据如下:(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2)已推广期间的推广规模;(3)总推广费用。
1.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的投入产出实物量(1)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增产值①稻谷产量:区域试验:2003年26个点次平均亩产470.6公斤,比对照“M1”增产33.6公斤;2004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65.0公斤,比对照增产33.25公斤;2005年22个点次平均亩产486.7公斤,比对照增产29.7公斤。
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应为42.47公斤,增产9.86%(见附表1)。
附表1 2003-2005年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生产示范:2005年20个点次平均亩产为460.5公斤,比对照增产45.5公斤;2006年23个点次平均亩产456.3公斤,比对照增产38.9公斤。
2007年25个点次平均亩产450.3公斤,比对照增产40.8公斤。
加权平均后,“N 3号”比对照每亩稻谷增产量41.54公斤,增产10.04%。
(见附表2)附表2 2005-2007年生产示范产量结果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据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加权平均结果:水稻品种“N 3号”亩产(473.55×71+455.33×68)/(71+68)=464.64公斤对照“M1号”亩产(431.3×71+413.79×68)/(71+68)=422.73公斤比对照每亩增产稻谷42.02公斤,增产9.95%(见附表3)。
附表3 对比试验基础数据汇总推广成果:N3号对照:M1号②出米率:“N3号”精米率为74.5%,比对照增加1.3%,米折谷1:1.4,每亩因出米率提高而增加的稻谷产量折算为:464.64×1.3%×1.4=8.45公斤。
因此,“N3号”水稻良种大面积每亩稻谷增产量为42.02+8.45=50.47公斤,按全省统一收购价(3年平均)每公斤3.2元计,单位效益值是161.50元。
③蛋白质含量:“N3号”蛋白质含量为11.17%,比对照高2.17%,在营养上有较显著的效益。
因无优质优价规定,暂不计算。
④稻草:水稻副产物主要是稻草。
据调查,谷重与草重之比一般为1:1。
其每亩稻草增长量亦应为42.02公斤。
按每公斤0.2元计价,则副产物单位增产值为8.4元。
以上主、副产品两项合计,“N3号”的每亩新增产值为169.9元(附表4、附表5)。
(2)单位面积新增费用:“N3号”在生产使用上不比对照多用劳力、农药、肥料等生产投资,只需每公斤良种加价0.8元。
一般作中稻每亩用种6公斤,则每亩多耗生产投资4.8元(附表4)。
附表4 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推广成果名称:N3号对照名称:M1 号由附表中4推广成果比对照增减数量按照计算价格分项计算出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产出收益和投入费用的差值即为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附表5)。
附表5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推广成果名称:N3号对照名称:M1 号3.已推广期间推广规模“N 3号”于2005年育成,当年即进行20多个县约6000亩的多点示范。
2006年推广面积5万亩,2007年推广面积发展成10万亩,2008年全省面积达59.4万亩,2009年种植面积为150万亩。
因此,“N 3号” 5年的累计推广面积为225万亩。
2007年,“N 3号”因抽穗期阴雨灌苞影响,结实率不高,因而部分面积增产效果不显著。
这一灾害现象估计不仅仅发生在个别年限,从长远考虑应予扣除,即乘以一个0.9的推广规模缩值系数,则“N 3号”总计的实际有效面积为202.5万亩(附表6)。
4. 推广费用5年下拨推广费共计20.0万元。
在推广期间增加了推广人员的费用25.0万元,其他费用15万元,则总推广费用为60.0万元(附表6)。
附表6 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表推广成果名称:N3号推广年限:5年5.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由附表5、附表6列出经济效益汇总表(附表7),分步计算各经济效益指标。
①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年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产值-单位规模新增成本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169.9元/亩-4.8元/亩=165.1元/亩②总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推广规模×推广规模缩值系数-总推广费用总经济效益=165.1元/亩×0.7×225.0万亩×0.9=23402.93万元③年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推广年数年经济效益=23402.93万元/5=4680.58万元④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年经济效益×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总推广费用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4680.58×0.2)/60=15.60以上分析表明,推广部门为推广该成果每投入1元可为社会创造15.60元的经济效果。
附表7 经济效益汇总表推广成果名称:N3号(二)“应用芜箐叶蛾线虫防治小木蠹”成果的经济效益计算应用芜箐叶蛾线虫防治小木蠹蛾技术是由某科研院所,通过3年(2005-2008年)应用基础和野外应用研究,筛选出的防治小木蠹蛾的最佳线虫种,使我国首次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在较大范围内防治园林蛀干害虫小木蠹蛾获得成功。
在该项成果应用前,我国防治小木蠹蛾的常用药物的平均致死率为72%,有效期10天左右。
采用该项成果后,对目标害虫的平均致死率达96%,而且还能在寄主体内繁殖,再侵染虫道内尚存活的小木蠹蛾幼虫,如此反复,一般可持续作用30-40天。
1. 单株新增纯收益该项成果是植物保护类成果,其新增纯收益主要反映在减少损失和降低防治成本上。
另外,防治的树木的数量与实际减少树木的损失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即使不进行防治,也只有一部分树木受害。
因此,需要考虑发病率及树木被迫采伐的几率。
在经济效益计算中,通常有两种处理办法:①当年产生收益的规模就是该年被迫采伐的树木的损失,损失量是一棵树的,但其株数极少,只是推广规模的一小部分;②把被迫采伐的树木的损失分到防治的每一棵树上,这样,产生收益的规模等于推广规模。
但单位规模(单株)上减少的损失经分摊后就很少了。
在这个计算中,我们采用后一种办法,因为该项成果的新增纯收益主要来源于降低防治成本,而防治成本与推广规模相关,用后一种办法就可以汇总成每推广一株所能产生的新增纯收益。
该项成果的对照取当家技术,即:用“T9乳剂”加水100倍喷雾的办法防治。
新增纯收益包括两部分:①比用“T9乳剂”的方法所节省的防治成本;②因降低发病率而减少树木的采伐损失。
(1)单株节省的防治成本附表8是2008年用线虫防治与农药防治的成本比较。
试验树木共1257株,试验有代表性。
可以看出,每株树的防治成本节省了2.07元(附表8)。
附表8 单位规模投入产出实物表推广成果名称:叶蛾线虫对照名称:T9乳剂(2)减少采伐的损失据调查,小木蠹蛾的平均发生率(树木被害率)为27.5%,而由于受木蠹蛾侵害造成采伐或倒毁树木为发病树的0.5%,每棵倒毁或被迫采伐的行道树的损失平均100元。
采用线虫防治比用“T9乳剂”防治,有效率从72%提高到96%,有效率提高了24%,还减少了“T9乳剂”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受害树木被迫砍伐率为0.5%。
因此,用线虫防治一株行道数,可比用“T9乳剂”防治减少采伐损失为:100元×(96%-72%)×0.5%=0.12元因此,节省防治成本和减少采伐损失两者合计,共节省费用 2.19元(2.07+0.12),此即为单株新增纯收益(附表9)。
附表9 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表推广成果名称:叶蛾线虫对照名称:T9乳剂2. 推广规模该项成果属植保类成果。
2008年该项技术已开始在北方地区大面积推广,推广规模为162万株。
3. 推广费用该项技术的推广示范采用开现场会的形式进行,所需费用极少,2年累计推广费用10万元(附表10),约折合单株费用0.06元。
附表10 推广规模和推广费用表4.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由附表9、附表10列出经济效益汇总表(附表11),分步计算各经济效益指标。
①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年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产值-单位规模新增成本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2.19元/株-0=2.19元/株②总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推广规模×推广规模缩值系数-总推广费用总经济效益=2.19元/株×0.7×162万株×0.9=223.51万元③年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总经济效益/推广年数年经济效益=223.51万元/2=111.76万元④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年经济效益×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总推广费用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111.76×0.2)/10=2.23以上分析表明,推广部门为推广该成果每投入1元可为社会创造2.23元的经济效果。
附表11 经济效益汇总表推广成果名称:叶蛾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