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少数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复习导入:
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
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提问:那位同学能用一两个字概括当时
中国北方的特点?假如你是当时北方地区
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回忆思考并作答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使学生从已
有知识点出
发,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和学习新课
的兴趣。
新课教学一、淝水之战
西晋灭亡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
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这一时期各国彼此攻伐,北方经济遭到
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观看图表,怎一个乱字了
得
1.战乱的北方在四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政权,氐族的苻坚建立了前秦,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教师总结: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乱的状态,结束北方混乱的又是哪一个政权?——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东汉末年以后,北方少数民族陆续迁到中原地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经形成趋势。
若你是魏孝文帝,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阅读课文《淝水之战形势
图》思考并回答淝水之战
的相关知识
时间: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前秦失败
特点:以少胜多
分析:苻坚拥兵80多万,
却不能统一江南,是什么
原因造成的?
1.前秦失败的原因:
(1)骄傲轻敌
(2)军心不齐,不团结
(3)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东晋胜利的原因
(1)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3)正确的战略战术
学生思考并讨论
总结北魏孝文帝的各项改
革措施
迁都洛阳,朝廷中必须使
用汉语,以汉服替代鲜卑
服,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鼓励鲜卑人与汉人贵族联
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
制和律令
引导学生客
观的认识和
分析历史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