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二节寄生现象与人体微生态系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体表与外接相同的腔道粘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通称正常菌群。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致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如双歧杆菌能刺激肠粘膜下淋巴细胞增殖,诱导SIg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产生)、延缓衰老抗肿瘤。
微生态失调与条件致病的主要原因:(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低下(3)菌群失调第四节病原生物的控制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医学上将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或者物品的操作技术或措施成为无菌操作。
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物理方法】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煮沸消毒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为实验室及生产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巴氏消毒法(饮品加热至62℃,维持30min)。
辐射:红外线与微波、紫外线(波长200-300nm,其中波长260nm杀菌力最强。
用途:适用于空气及物品表面消毒。
特点:穿透力弱)、电离辐射(优点:能量大、穿透力强、不需加热、方法简便、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毒性)其他方法:滤过除菌法、干燥与低温、臭氧消毒法。
影响消毒与灭菌效果的因素:病原生物的种类、生活状态与数量(芽胞对理化因素的耐受力远大于其繁殖体,炭疽杆菌繁殖体在80℃只能耐受2-3分钟,但其芽胞在湿热120℃ 10分钟才能被杀灭)消毒灭菌的方法、强度及作用:PS 70%-75%的乙醇消毒效果最好。
第九章医学病毒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体:完整的成熟病毒颗粒,是细胞外的结构形式,且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和感染性。
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和衣壳组成,称为核衣壳。
有些病毒在核衣壳的外表面有一层包膜包裹衣壳:(1)螺旋对称型(2)20面体立体对称型(3)复合对称型:衣壳具有抗原性包膜意义:(1)具有保护病毒核衣壳的作用(2)包膜能吸附或融合易感细胞,有助于病毒的感染(3)包膜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具有抗原性第二节病毒的增殖与培养病毒的复制: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
病毒的复制周期:1.吸附2.穿入3.脱壳4.生物合成5.装配6.成熟7.释放病毒的人工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
第四节病毒的感染与抗病毒免疫病毒传染源:1.病人:潜伏期2.病毒携带者3.被病毒感染的动物或携带病毒的动物(包括媒介节肢动物)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持续性病毒感染:【概念】可在机体内长期携带病毒,可出现/不出现临床症状,可称为重要的传染源【包括】1.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水痘,免疫下降时引起带状疱疹2.慢性病毒感染:慢性HBV/HCV 3.慢发病毒感染:HIV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麻疹引发的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病毒的致病机制:【直接作用】1.杀细胞作用2.稳定状态感染3.包涵体的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2.T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对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某些慢性HBV病人在肝细胞表面出现肝特异性脂蛋白,LSP,并发生对应自身免疫应答,广泛损伤肝细胞。
机体抗病毒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病毒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固有免疫:IFN,NKcell干扰素:IFN,是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使人或动物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AVP,从而达到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的特点:广谱性,间接性,选择性,相对种属性,高活性NK细胞:NK细胞具有非特异性杀伤受病毒感染靶细胞的作用。
适应性免疫:细胞毒性T细胞Tc成为杀伤病毒感染靶细胞终止病毒感染使机体康复的主要机制。
抗体免疫效应:中和抗体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第十章常见致病病毒第一节呼吸道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类型: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可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全球出现的暴发流行均由此型引起病毒结构:【核衣壳】由于流感病毒的RNA为分节段复制,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因此易发生遗传物质重组、交换或重配,使病毒生物学特征发生变异。
【包膜】刺突分两种,一种呈柱状,称为血凝素,HA。
另一种呈蘑菇状,称为神经氨酸酶,NA。
抗原性与分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由HA和NA组成,抗原性易变异,是流感病毒划分亚型的依据。
抗原漂移:由基因组合自发的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抗原性转变:基因组基因重新排列,抗原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抵抗力:弱致病性: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免疫性:抗HA抗体为中和抗体防治原则:接种流感病毒疫苗,为预防的特异性方法。
接种流感疫苗需注意必须接种与当前的流行株型别基本相同。
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麻疹病毒】致病性:口腔颊部粘膜出现Koplik斑。
极个别病人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风疹病毒】致病性:孕妇垂直感染给胎儿引起先天性畸形、死胎。
肝炎病毒结构:3种HBV颗粒,分别称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
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不被70%乙醇灭活。
传染源:HBV病人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传播途径:血液、垂直、性接触和密切接触传播致病机制:免疫细胞介导的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自身免疫介导的损伤HBV与原发性肝癌:密切相关免疫性:HBV侵入机体后,引发的免疫效应具有双重性,即可产生对病毒的消除效应,也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HBV标志物检测:俗称“两对半”。
(1)HBsAg是机体感染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
抗-HBs是中和抗体,抗-HBs的出现表示曾感染过HBV或接种过疫苗。
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HBV有一定免疫力。
(2)HBeAg阳性表示HBV在体内复制及其血液具有传染性;如转阴,说明病毒复制停止。
抗-HBc:抗-HBc I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传染性。
低滴度抗-HBc IgG表示过去感染过HBV,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HBV DNA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为HBV复制的直接标志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特异性预防、药物治疗其他肝炎与肝炎相关病毒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预后好丙肝: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有慢性倾向,与肝癌发病有关,预后差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急性感染,预后好丁肝: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传播。
常可导致HBV感染者症状加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致病力强,全球分布,是引起AIDS的主要病原体,绝大部分AIDS病人感染HIV-1.传染源与途径:性传播(主要)、血液传播、垂直传播致病机制:HIV主要感染CD4+T细胞以及表达CD4分子的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靶细胞。
主要表现:CD4+T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HIV感染时期:1.急性期2.无症状期3.AIDS相关综合征期4.AIDS期:CD4+T细胞计数低于200个细胞/微升时,可将病人列入免疫缺陷期。
此时绝大数病人发生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
部分病人还可出现Kaposi肉瘤和恶性淋巴瘤等恶性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肌肉萎缩、运动失调、艾滋病痴呆综合症。
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ELISA)和病毒核酸检测是最普遍的HIV感染检测方法。
防治原则:无有效药物和疫苗控制HIV感染。
第四节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原发感染:HSV-1(上部)原发感染常发生于1-15岁,口龈炎。
HSV-2(下部)引起生殖器疱疹。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VZV复发感染。
第十一章医学细菌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μm。
典型细菌:球菌,杆菌,螺形菌特殊类型: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球菌:直径为0.5-1μm左右复染色法: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革兰染色发: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
细菌分类:G+/G-阳性菌:细胞壁较厚,由肽聚糖和穿插其中心的磷壁酸组成。
阴性菌:细胞壁较薄,有肽聚糖及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组成。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中介体:为细胞膜内褶而行成的囊状结构,多见于阳性菌,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加了膜上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故有拟线粒体之称。
细胞质结构: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质粒:为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装双链DNA,大小不等能自我复制。
质粒与细菌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质粒特点:能自我复制·携带遗传信息·编码细菌的某些性状·可通过结合或传导等方式在细菌间喘息·不是细菌生长的必需胞质颗粒:如异染颗粒,对于白喉棒状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荚膜: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其菌落变为粗糙型。
荚膜的生物学意义:(1)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2)粘附作用(3)抗干燥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生物学意义:(1)与细菌的运动有关(2)与细菌致病性有关(3)有较强的抗原性(称为鞭毛抗原或H抗原),可用于有关细菌的鉴定、分型和分类菌毛:许多阴性菌和少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分类:【普通菌毛】长0.2-2μm,遍布菌体表面,可达数百根,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性菌毛】仅见于少数阴性菌。
带有性菌毛的称为F+,F+菌可通过接合向F-菌传递细菌毒力及耐药性等性状。
芽胞: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能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称为内芽胞,简称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1)抵抗力极强(2)在自然界中可存活几年或几十年(3)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4)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细菌代谢产物:致热源/热原质、毒素与侵袭性酶(本质为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色素、抗生素、维生素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分类:专性需氧菌(eg.结核杆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细菌的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20-30min一代细菌群体生长4期:1.迟缓期2.对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应选用对数期)3.稳定期4.凋亡期培养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专用培养基3物理态培养基: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第四节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细菌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主要来自: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主要来自人体内寄居的正常微生物群和潜伏于体内的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