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细菌概述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分类,
2、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消毒与灭菌
重点
难点
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
一、细菌的大小:多数球菌的直径约为1μm,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3μm,宽0.3-0.5μm。
二、细菌的分类及形态:
1、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螺形菌:菌体可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区别。
(紫色阳性,红色阴性)
见书上表2-1
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3)、
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具有免疫原性。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2)、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3)、
是细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4)、与细菌的分裂有关。
4、细胞质里有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5、核质,了解即可。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
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
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
3、细菌的人工培养:了解即可。
六、细菌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维生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色素。
七、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了解即可。
八、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常见的变异现象:
2、在医学上的应用。
九、细菌与外界环境
1、细菌的分布:
2、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仿佛,无菌及无菌操作。
3、4、
九、细菌的致病因素:构成细菌毒力的要素是毒素和侵袭力
1、外毒素与内毒素区别见表2-4
2、细菌的侵入数量与侵入门户。
了解即可。
十、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在一定条件下,病原菌突破集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
2、感染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
3、传播方式: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粘膜感染,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媒介感染。
4、感染的类型:隐形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
教后记
预习作业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一、化脓性球菌:
1、病原性球菌因主要引起化脓性验证,故称化脓性球菌。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
二、葡萄球菌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1、形态:G+,球形,葡萄状,0.4~1.2m
2、培养:色素、耐盐
3、抗原构造:SPA
4、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腐生葡萄球菌
5、抵抗力:强;易耐药
6、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血浆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
2、所致疾病:
化脓性炎症;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炎
7、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食品监督;合理使用抗生素。
三、链球菌
1、形态:G+,球形,链状,0.5~1.0m
2、培养:血平板
3、分类:
1) 根据溶血现象分: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溶血环。
条件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透明宽大溶血环。
致病性强
丙型链球菌:无溶血环。
无致病性
2) 依细胞壁多糖抗原不同分:A、B、C、D等
20个群,致病链球菌株90%属A群
4、抵抗力:不强
5、致病物质:
3、
4、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血液、粪便、尿、骨髓
(2)、分离培养鉴定
(3)、血清学试验:肥达反应定义、原理、结果判断及意义
(4)、伤寒带菌者的检出
5、肥达反应的结果判断
考虑正常人群抗体水平
动态观察: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
O:IgM,出现早,维持时间短,特异性差
H:IgG,出现迟,维持时间长,特异性强
O高H高肠热症可能性大
O低H低肠热症可能性小
O高H低早期或有交叉反应的其它沙门菌感染
O低H高预防接种或曾患过伤寒
6、防治原则
1、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和带菌者。
2、做好水源和食品的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3、治疗可用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复方三甲氧烯胺等。
十、志贺菌属
1、生物学特性
1、G-;中等大小;无鞭毛;有菌毛,一般不分解乳糖
2、抗原结构:O-Ag(分群依据)、K-Ag
3、抵抗力:弱
2、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外毒素
2、所致疾病:消化道传播引起细菌性痢疾:
抵抗力强,对青霉素敏感
2、致病性
1、致病条件:厌氧微环境。
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或异物,有坏死的组织、凝血块,合并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感染等易形成厌氧环境。
2、致病物质、致病机制和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
(2)致病机制:阻止抑制性介质的释放
(3)所致疾病:破伤风
3、防治原则
1、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2、特异性预防:
百白破三联疫苗或破伤风类毒素;
破伤风抗毒素(TA T)
十四、产气荚膜梭菌
1、生物学特性
形态:G+;荚膜;芽胞椭圆形,小于菌体
培养:“汹涌发酵”现象
2、致病性
1、致病物质:
(1)α-毒素(卵磷脂酶):
溶解红细胞或组织细胞
(2)侵袭性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DNA酶
(3)肠毒素
2、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2)食物中毒
防治原则
正确处理伤口,及时清创扩创,
抗生素+抗毒素
十五、肉毒梭菌
1、生物学特性
形态:G+ ,周鞭毛,网球拍状
培养:专性厌氧
抵抗力:强
2、致病性
致病物质:肉毒毒素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防治原则
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多价抗毒素治疗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课题常见病毒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
目的及要求掌握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熟悉病毒的变异性与流行的关系
重难点各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课型教法教具
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呼吸道病毒概述: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
三、冠状病毒
四、麻疹病毒
五、腮腺炎病毒
六、其他呼吸道病毒
七、肠道病毒
八、脊髓灰质炎病毒
九、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十、其他肠道病毒十一、肝炎病毒
十二、甲型肝炎病毒
十三、乙型肝炎病毒
十四、其他肝炎病毒
十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十六、狂犬病病毒及其他病毒
教后记预习作业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
一、似蚓蛔线虫
二,钩虫
三、蠕形住肠线虫
四、华支睾吸虫
五、卫氏并殖吸虫
六、日本裂体吸虫
七、链状带绦虫
八、溶组织内阿米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