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禁止非法出版【P30】定义:未经批准的出版物和出版活动都是非法的。
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非法出版:非法出版物是指未经批准印制的出版物。
非法出版物的七种形式:1)伪称根本不存在的出版单位印制的出版物2)盗用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名义印制的出版物3)盗印、盗制合法出版物而在社会上公开发行销售的出版物4)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不署名出版单位或署名非出版单位的出版物5)承印者以牟取暴利、非法利润为目的,擅自加印、加制的出版物6)被明令解散的出版单位的成员,擅自重印或以原编辑部名义出版的出版物7)其他非法出版单位印制的供公开发行的出版物2.非法出版行为及处罚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新闻传播与肖像权【P51~53】1.定义:肖像:是公民以面部为中心的形态和神态的客观表现形式肖像权: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2.侵犯肖像权的行为1)一般的侵权行为: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侵害他人肖像权;二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侵害他人肖像权2)网络上的侵权行为移花接木:是将别人的照片作带有商业目的甚至是色情目的的使用,不仅构成对他人肖像权的侵害,更有可能触犯他人隐私权。
恶意侮辱他人肖像:是指故意拍摄、制作丑化自然人形象的作品的行为等擅自创制他人肖像:是指未经肖像权人许可,改编、创作他人肖像也构成侵权以上侵害肖像权的方式往往并不单独运用3)肖像的合理使用情形A.对于当于国家领导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著名社会活动家、学者、演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为了报道其活动和事迹而使用其肖像,不构成侵权B.使用参加集会、游行、仪式、庆典或其他公共活动的人的肖像C.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D.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E.为了行使正当舆论监督而使用他人的肖像F.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G.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
这种使用是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而进行的新闻传播媒体监督司法应适度【P58】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2.媒介审判的两大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制原则。
“媒介审判”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审判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愤”的舆论氛围。
新闻传播媒体往往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逞一时之快,给受众“先入为主”的音响。
2)导致新闻传播媒体角色错位。
“媒介审判”使新闻传播媒体超越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能,转而担当“民间审判”的角色,对自己拥有权力的无限放大,甘于正常的司法程序。
3.防范“媒介审判”的做法1)客观、真实,不煽风点火,不添油加醋2)理性,不偏不倚,忠实记录历史3)公正、平衡,给原被告双方同等说话的机会,甚至于给犯罪嫌疑人发言或为自己辩驳的机会4)维护司法尊严,在法制原则下监督司法“米勒准则”具备的条件:1.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据当地的社会标准,作品从整体上看会引起淫欲的兴趣2.作品对性行为的描述显然地违反了当地州有关法律的规定3.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法系定义:法系是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对资本主义法影响最大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我国新闻法的体系:①宪法②基本法律③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⑤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⑥特别行政的法规⑦国际条例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的保护【P199~239】新闻传播权利实现的途径:①收集信息;②选择信息;③传播信息;④社会监督:是新闻传播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器发挥作用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⑤影响受众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筛选与编排,编辑与新闻主管影响我们对当前什么时最重要的时间的认识。
这种影响各种话题在公众议程上的先要性的能力被称为新闻传播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公民权利是指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或权能。
权利:①享有权利的人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②享有权利的人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③享有权利的人有权要求他人停止某种行为权力:是指掌握某种资源的一方把意志强加于受其行为约束的另一方,以便对方服从其意志的一种影响力信息时代为公民权利的享受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
信息时代公民权利最主要的价值是知情。
知情是享受权利的前提,知情也是进行监督的前提。
在现代社会,法律制定或修改之后,一定会通过新闻传播媒体予以公布。
有的时候,法律的制定或修改本身就是由新闻传播媒体推动的。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其主体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发表意见的人。
其客体是为我国法律和法规所保护的一切社会关系,其内容包括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涉及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一切组织和个人。
其对象主要是一切权力,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
社会的监督机制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等许多方面。
舆论监督对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新闻记者出现新闻侵权的原因:1.习惯性思维造成对公民人格权的伤害2.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导致好心办坏事,无意之中侵害了公民的权利3.主观有故意的侵害4.新闻作风不踏实,采访不深入,或者偏听偏信导致对公民人格权的侵害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伤害他人而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其特点: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侵权行为侵害的是包括物权和人身权等在内的绝对权利;侵权行为是行为人因为过错实施的行为;侵权行为死需要作出赔偿的行为新闻侵权行为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其特点:从形式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从传播方式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从后果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①有侵权内容新闻的作品已经发表;②行为的违法性;③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④新闻传播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名誉是关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种社会评价。
其特征:社会评价;客观性;人格价值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其特征:法定性;人身专有性;与财产关联性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手到伤害的行为新闻侵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报道内容无中生有,凭控捏造,造谣中伤他人;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的内容真实,但是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②发生了侵害名誉权的损害后果③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④不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向他人公开或被知悉的秘密,其内容包括个人的健康状况、生理缺陷和残疾、婚恋经历、财产状况、私人日记、信函、生活习惯等隐私权就是指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
其特征:①权利主体是自然人②隐私权案件的内容比较丰富,通常有私人通信秘密、生活秘密、身体秘密等③隐私权的内容包括隐私主体对隐私的控制权也包括隐私主体对其隐私的利用权④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也就是说,隐私权保护的隐私必须是合乎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指在新闻作品中公开他人隐私而是他人隐私权受到伤害的行为。
方式主要表现为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
产生的原因:①并不认为自己披露的是他人的隐私②认为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时,讲述这些情况就意味着同意公布③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或认为自己是处于良好的目的而公布④为了获得轰动的效果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国家啊官员因为担任公职而对某隐私权的保护而加以限制,这在各国成惯例,他们的许多隐私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利益——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社会公众对他们的这些情况应该享有知情权社会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社会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成员。
他们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工作情质而曝光率较高的人员附属性公众人物和偶然性工会总人物的隐私权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侵害隐私权的作品已经发表,这是区别一般民事侵权和新闻侵权的标志;新闻作品中包含着他人隐私);受害人可以被指认;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出现(精神痛苦和财产损失);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其他新闻侵权形式:新闻侵害姓名权;新闻侵害肖像权;新闻侵害著作权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新闻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工作职能,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正当的舆论监督构成抗辩事由,有利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健康发展,也有利益构筑完备的社会监督体系2.公正评论:新闻传播媒体发表的内容主要是以事实和意见为主的,其中,意见主要是以评论的形式表达出来的3.权威的消息来源:新闻媒体有权报道国家的重要活动,也可以在报道中发表法院判决书、执行书、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书等内容,事实上,这也是许多新闻媒体的常见做法4.公众人物和公众兴趣:公众人物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较高知名度,且其生活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的人物;当多数人对某个人物或事件产生了了解、知情的欲望是,就出现了公众兴趣问题,公众有权对某一个公众人物或事件情况进行了解。
5.合理使用: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所享有的一种抗辩权6.受害人同意:是指由于受害人事先明确表示自愿承担某种损害结果,行为人在其所表示的自愿承担的损害结果的范围内对其实施侵害,而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新闻侵权的工作预防:与人为善,改进工作;公正评论,不当裁判;文风朴实,不违法律;细节真实,事实清楚;用词准确,切记浮夸;严格审稿,兼听则明新闻侵权的法律预防:《宪法》层面的预防;《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的预防;司法解释、行业规定和宣传纪律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