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论述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您的答案:教育目的一般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是指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几种教育目的观,杜威的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即生活;以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等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
以及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是19世纪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20世纪资产阶级专制、集权社会的教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等。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个人本性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
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应该将社会的需要与人自身的发展辩证的统一起来。
(一)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国家和社会是优先的价值实体;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二)理论基础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
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类似观点: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这种观点 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三)评价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主张从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育目的。
在西方,最早提出这种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孔德、德克海姆等人。
他们提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做贡献。
在我国,这种观点早已存在。
例如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是从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的需要出发而确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朱熹把五伦列为教育目的,这些都是强调教育的社会制约作用。
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182.第2题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您的答案: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教学过程具有丰富的特点。
1.双边性与周期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统一。
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不断发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过碰撞、交流达到融合以后,又出现新的矛盾——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的矛盾,产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
教学周期的运转导致了教学过程的实现。
诸周期的运转可以描述为一个螺旋体。
也可以说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认知性与个性化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与人类其它的认识活动相比,它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而是为了实现学生个人的思维创造,即人类的“再创造”,因而,这种认识活动关注认识的结果,但更注重认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发展。
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个人的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学过程会越来越丰富化、生动化和个性化。
也就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实践性与社会性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
与此同时,教育、教学活动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新生一代通过接受、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传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性。
也就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193.第3题论述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您的答案: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长期以来,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学习方式存在着较为明显“四重”“四忽略”倾向: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师生交流重一问一答,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作业布置重机械训练,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1、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去发现、尝试、探究、创新。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改进评价方式,促进方式转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探究创新精神。
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他独有的一面,我绝不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更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鼓励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
3、转变角色定位,发挥独特创造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
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
题目分数:20此题得分:184.第4题我国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您的答案:考试制度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类型多、层次多,因此每种考试制度又存在不同的问题,就拿高考制度来说,就存在很多弊端: 1、地区差异。
高考的地区差异已经成了众矢之的。
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
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把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为本”。
2、“一考定终身”。
正如古代的科举“十年寒窗”,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的一切都不重要。
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
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
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3、文理分科。
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
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
原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
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
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
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综合知识薄弱,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连起来运用。
4、言行不一。
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突现学生个性的试题(无论文科或理科题目)。
有的试卷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学生报考军校,出是题目之一就是你为什么报考军校,很多学生都回答保卫祖国之类,只有一名学生说家境贫寒,希望能保留一份城市户口,结果被评卷人打了一个低分。
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
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只求高分,不问缘由,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创造思维难以得到发展。
古已有纸上谈兵的悲哀,难道还有把它延续到今天吗? 5、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