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有5种类型:甲型肝炎人群感染率80%:乙型肝炎感染约1,2亿,占总人口8%-9%:丙型肝炎感染者3千余万;丁型肝炎人群感染率约1%;、戊型肝炎人群感染率约17%;病因及发病机制㈠甲型肝炎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
HA 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
免疫介导肝损,(NK细胞)(CD8+T细胞),HA V感染时肝细胞损伤也可能与凋亡有关。
㈡乙型肝炎传染源----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HBV→经皮肤黏膜→血流→肝脏(及其他器官)复制→血流→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细胞/体液免疫→病毒清除。
㈢丙型肝炎易感人群----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急性HCV感染:可能是HCV直接致病作用。
慢性HCV感染:病毒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介导,肝内以CD8+浸润为主。
㈣丁型肝炎易感人群-----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 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CD8+ T细胞攻击,宿主免疫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㈤戊型肝炎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HEV在体内的定位以及感染过程尚未完全弄清,HE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排入血液和胆汁→经粪便排出。
细胞免疫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NK细胞。
㈥其他肝炎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与HCV相似,经血传播途径,母婴传播途径,日常密切接触途径,性接触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㈠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浓茶样尿,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恢复期(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
㈡慢性肝炎-------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
㈢重型肝炎(肝衰竭)占0.2%~0.5%,病死率高。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表现一系列肝衰竭症候群: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PTA<40%; 黄疸进行性加深,每天TB上升≥17.1μmol/L;可出现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等;可见扑翼样震颤及病理反射,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 胆酶分离,血氨升高。
㈣淤胆型肝炎(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
慢性淤胆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巩膜、皮肤黄染,消化道症状较轻,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
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γ-GT或GGT,ALP 或AKP,TBA,CHO等升高。
ALT,AST升高不明显,PT无明显延长,PTA>60%。
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㈤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两型: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常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
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
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两型:代偿性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A级,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失代偿性肝硬化:中晚期肝硬化,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有腹水、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
实验室检查㈠肝功能检查血清酶测定: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
AST:存在于线粒体中,意义与ALT相同。
ALP:肝外梗阻性黄疸、淤胆型肝炎患者及儿童可明显升高。
γ-GT:肝炎活动期时可升高,肝癌患者或胆管阻塞、药物性肝炎等患者中可显著升高。
CHE:提示肝脏储备能力,肝功能有明显损害时可下降。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常超过171μmol/L;血清胆红素升高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
肝纤维化指标:HA:敏感性较高。
PC-Ⅲ:持续升高提示病情恶化并向肝硬化发展。
Ⅳ-C: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但无特异性。
LN: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时明显增高。
㈡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甲型肝炎抗-HA V IgM:早期诊断HA 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阳性提示存在HA V现症感染。
乙型肝炎(乙肝五项)略HBV DNA-----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定量对于判断病毒复制程度、传染性大小、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丙型肝炎抗-HCV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
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抗-HCV IgG可长期存在。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 RNA,治愈后则很快消失。
丁型肝炎HDAg、抗-HDV IgM阳性有助于早期诊断。
持续高滴度的抗-HDV IgG是识别慢性丁型肝炎的主要血清学标志。
HBV和HDV同时感染时,抗-HBc IgM和抗-HDV同时阳性。
重叠感染HBV和HDV时,抗-HBc IgM阴性,抗-HDV阳性。
HDV RNA:阳性是HDV复制的直接证据。
戊型肝炎-------抗-HEV IgM和抗-HEV IgG均可作为近期感染HEV的标志。
药物治疗(重点)㈠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乙型和戊型肝炎:对症及支持治疗。
孕妇和老年人患急性戊型肝炎,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应按较重肝炎处理。
急性丙型肝炎:尽早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干扰素可减少慢性化,加用利巴韦林口服,800~1000mg/d,可增强疗效。
㈡轻度慢性肝炎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饮食、心理平衡对症治疗:非特异性护肝药:维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肝泰乐等降酶药:甘草酸苷类、联苯双酯、垂盆草、齐墩果酸等退黄药:笨巴比妥、茵栀黄、腺苷蛋氨酸、门冬氨酸钾镁、熊脱氧胆酸等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免疫调节治疗:胸腺肽等抗肝纤维化治疗: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指征------HBV复制,血清ALT异常。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指征------血清HCV RNA(+)和/或抗-HCV(+),血清ALT升高,或肝活检证实为慢性肝炎。
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血清胆红素升高>2倍正常值上限,失代偿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脏器病变。
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剂量及疗程用法:慢性乙型肝炎每次5MU皮下注射,每日1次,4周后改为每周3次,疗程3-6个月,根据病情可延长至1年。
长效干扰素(PEG干扰素)每周1次,疗程1年。
慢性丙型肝炎可将疗程延长至18个月,且可联用利巴韦林800mg/d。
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疗效评定标准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h发生;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失眠、轻度皮疹、脱发;出现少见的不良反应如癫痫、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肺炎和心律失常等时,应停药观察;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Ⅰ型糖尿病等。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药核苷(酸)类似物仅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可分为二类核苷类似物: 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恩曲赛他平、替比夫定、克拉夫定等;核苷酸类似物: 包括阿德福韦酯、特诺福韦等。
治疗药物选择A.拉米夫定:剂量为每日100mg。
耐受性良好。
随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发生病毒耐药变异的比例增高。
阿德福韦酯:剂量为每日10mg。
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肾毒性。
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
其耐药发生率较低。
B.恩替卡韦:每日口服0.5 mg;对发生YMDD变异者剂量每日1mg 。
对初治患者治疗1年时耐药发生率为0。
C.替比夫定:剂量为600 mg,每天一次口服,不受进食影响。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美国FDA药物妊娠安全性分类的B级药物。
抗病毒治疗疗程-------治疗的疗程根据患者情况而定: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HBeAg血清转换后继续用药1年以上;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至少2年以上;肝硬化患者:需长期应用。
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无论在治疗中还是治疗结束时都不宜减量给药。
㈢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除上述治疗外,应加强护肝治疗,免疫调节药物也可适当选用㈣重型肝炎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
尽可能减少饮食中的蛋白质,以控制肠内氨的来源。
静脉滴注5%~10%葡萄糖溶液,补充足量维生素B、C及K。
静脉输入人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胰高血糖素-胰岛素(G-I)疗法:胰高血糖素1mg和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ml,1次/d,疗程14天。
其疗效尚有争议。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为小分子多肽类物质。
静脉滴注120~200mg/d,疗程一个月或更长,可能有一定疗效。
前列腺素E1 (PGE1):可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坏死、改善肝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肝细胞再生。
静脉滴注10~20μ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