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名:**学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6/04/3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提纲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论点:张爱玲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

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

从而散发出浓厚的悲剧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本论:一、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人生不仅是悲哀的,无奈的,而且是冷酷的,充满着人性的厮杀。

二、张爱玲写得最多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她偏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父亲为了钱竟逼自己的女儿为妾,姐姐为了讨丈夫的欢心竟把自己的妹妹送给他玩弄。

三、张爱玲的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悲剧,这为她的作品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结论:总之,张爱玲自觉地以情欲、以非理性来解释悲剧,解释人的行为动机,解释人性。

她认为人性是盲目的,人生因而也是盲目而残酷的。

所以在她的小说中,这一切表现为现实的肮脏,复杂。

不可理喻,假如不是被情欲或是虚荣心所欺瞒,人对现实的了解仅限于这一点:生活即痛苦,人生就是永恒的悲剧,这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的、也是最真的认识。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字样和正文二至三级标题,后接页码号。

“目录”二字中间要有一定间距,使用小2号宋体字。

“目录”下方可空1行,下面的内容为3号宋体字。

页面行距及页边距可根据文面美观程度进行调整,不可全居上方而下方空余太大。

浅析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美学[内容摘要]本文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人物如何在“食”、“色”的双重枷锁下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张爱玲小说悲剧人物的分析,研究人物是如何在情欲、金钱欲的诱惑下,在非理性现实环境冲突下所产生、出现悲剧的生成原因。

一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成因,主要从残酷的创作背景与人生经历、古典文化积累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对爱情的执着与决绝冷峻的个性等方面分析。

二是张爱玲作品悲剧色彩的主要特征,主要从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悲剧性人物、以婚恋遭遇为主的悲剧性线索、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以画境意象为主的悲剧性意境等方面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悲剧美学;人性;苍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使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心灵震撼,并以触动人内心深处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

张爱玲凭借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超凡的文学天赋崛起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

她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的作品充满冷峻、悲伤、苍凉的风格和悲剧美感。

她用传奇性的作品演绎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营造了一个阴森苍凉的人间世界。

张爱玲用犀利的笔触和细致的描写,冷静、悲壮、毫无保留地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深刻揭露,在她笔下,人性的自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情爱的虚假、社会的阴暗、命运的残酷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无意识的错误与未加思虑的愚蠢所导致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主人公之所以陷入悲剧境地,是由于他(她)无意识地犯了错误。

典型的例子是(在《诗学》里讲的)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

不过这则悲剧更多表现的是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人对茫茫不可知且又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

而张爱玲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现实的错觉而导致的悲剧。

这是来自一种看事不明的人类弱点。

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

”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

”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

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

”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

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

《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罗杰•安白登,开着汽车,春风得意,“他深信他绝对不会出乱子,他有一种安全的感觉”,其实他的周围危机四伏,充满不安。

新婚妻子愫细把正常的夫妻生活视为禽兽行为,在新婚之夜离家而去,结果闹得满城风雨。

罗杰很快便感到“一片怔忡的庞大而不彻底的宁静”,安全感这时候变成了恐怖感,他最后就在这恐怖感中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再如《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是个软弱无能的人,他所面临的任务大于他本身的能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人类的弱点。

二十上下的人眼角眉梢却带着“老态”,为人委琐、怪僻。

聂传庆的肉体和精神其实是受到了来自他的家庭的严重伤害,父亲不但打聋了他的耳朵,而且骂他“贼头贼脑的,一点丈夫气也没有”……这一切导致了他病态的心理,变态的性格,“整天他伏在卧室角落里那只藤箱上做着‘白日梦’”。

因此他憎恨父亲,憎恨家,希望在言子夜教授身上寻找到理想的父亲形象,当这个企求幻灭之后,他又在言丹珠身上寻找寄托:“言丹珠,如果你同别人相爱着,对于他,你不过是一个爱人。

可是对于我,你不单是一个爱人,你是一个创造者,一个父亲,母亲,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天地。

你是过去与未来,你是神。

”然而丹珠沉默了一会,悄然答道:“恐怕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

我如果爱上了谁,至多我只能做他的爱人与妻子,至于别的,我--我不能那么自不量力。

”聂传庆渴望着摆脱以父亲为代表的没落生活,但没有力量改变自己,小说结尾四个字“他跑不了”即证明了他摆脱不了他那变态心理的折磨。

张爱玲作品的悲剧色彩和美感与她的独特个性不无关系。

她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

她沉默寡语,孤独自闭,冷眼审视人生。

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

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悲剧艺术美。

晚年的张爱玲闭门谢客,孤独落莫,最终客死异乡,几天后才发现她已离世,令人唏嘘不已。

作家的一身一世也如一部小说,充满了苍凉的悲剧色彩。

纵观张爱玲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这种孤僻、冷峻、独立、透彻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眼光,对她小说创作的影响十分深刻。

二、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最典型的如《心经》中的许小寒,她那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对女孩儿时代的留恋等等。

她明明知道自己的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

请听她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

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你也会这样想。

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

”父亲最终和一个与许小寒长的十分相象的女学生同居,从而摧毁了小寒“良好”的打算,她哆嗦着感到她自己已经“管不得自己了”。

《色,戒》中的作为学校剧团当家花旦的王佳芝,宁愿牺牲自己的贞操去勾引汉奸易先生,但在执行刺杀易先生行动的紧要关头,忽然觉得有点爱上了眼前她要谋杀的这个人。

“紧张得拉长到永远的这一刹那间”,她若有所悟,“这个是真爱我的”,把易先生对自己的玩弄当成了真爱。

这一发现令她“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放走了易先生,关键时刻救了易先生。

就在当天,逃脱了性命的易先生下令一网打尽了佳芝他们一伙人,并且统统枪毙。

佳芝的悲剧的根源是她的虚荣心,是她的自恋的幻想,无论在台上还是在台下,她都需要一种“顾盼间光彩照人”的感觉,她之所以甘心牺牲自己去设美人计,有一半也是由于这种工作对她是浪漫神秘的诱惑;她的自恋的幻想甚至也是导致她相信易先生真的爱上自己的一个原因--她愿意相信他是爱她的,潜意识里甚至不能容忍他不爱她。

总的来看,透过张爱玲塑造的这些或变态、或恶毒、或凄惨、或短命的女性形象,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让人更加深入地洞悉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

张爱玲用这种近乎撕裂现实的淋漓笔触,展现出一个个令人心魄起伏的悲剧场景,让一个个鲜活的悲剧女性人物站立在读者脑海中,凸显了那种震撼的美、残缺的美。

三、以伤感基调为主的悲剧性语言张爱玲是驾驭语言的高手,在她的小说中经常运用长短相间、整散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来刻划人物内心思绪的情感起伏,也擅长用结论性的语言来总结和感悟婚恋、社会、女人、男人,许多语言已经成了人们评说爱情与婚恋的经典语句而广为流传,甚至有人还总结出了一连串的张爱玲语录,这充分说明张爱玲在语言方面的独特天赋和超强能力。

特别是她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营造悲伤凄切的意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悲剧性语言风格。

1、无以复加的孤寂感贯穿始终。

张爱玲把自己的孤独借作品的语言和人物表达出来,她对爱和生活道路的描述,都渗透了孤独的色彩。

她在《金锁记》写道:“季泽走了。

丫头老妈子也都给七巧骂跑了。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

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这段文字把人生的孤寂无奈与时光的流失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又不露出刻意雕琢的痕迹,感觉更多是随手拈来的一种至善至美。

2、精致奇特的比喻充满伤感。

张爱玲把比喻运用得贴切、深刻、新奇而不落俗套,有时的比喻中把本来不相干得东西拉到一起作比喻,却又显示的那样贴切、到位和透骨。

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白流苏在娘家住不下去的时候写道:“‘这屋子住不得了,住不得了’,她的声音灰暗而轻飘,像断断续续的灰尘吊子,她仿佛做梦似的,满头满脸都挂满灰尘吊子,迷迷糊糊往前一扑……”。

把白流苏恍惚的神情表现的活灵活现。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佟振宝把妻子比作“白玫瑰”,把情妇比作“红玫瑰”,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就变成“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而红的还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娶了红玫瑰,时间长了,就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这种充满美感的精美比喻,堪称经典,把男主人公的心理感觉描写得一针见血。

3、出色传神的心理描写透出苍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