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即时通讯行业报告

即时通讯行业报告

目录一、即时通讯(IM)的相关概述 (2)1.研究背景 (2)2.即时通讯分类 (3)3.研究范围 (3)二、即时通讯(IM)市场环境 (4)(一)市场运行环境分析 (4)(二)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7)1.政治环境(Political) (7)2.经济环境(Economical) (9)3.社会环境(Social) (9)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10)三、即时通讯(IM)市场发展的现状 (11)1.即时通信市场五力分析 (11)2. 影响即时通讯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 (11)⑪促进因素 (11)⑫阻碍因素 (13)四、即时通讯(IM)主要服务提供商分析 (15)(一)腾讯QQ (15)1.战略发展方向: (16)2.赢利模式 (17)3.目标市场 (17)4.竞争优势 (17)5.竞争劣势 (18)(二)微软MSN (18)1. 发展策略分析 (19)2.目标市场 (19)3.竞争优势 (19)4.竞争劣势 (20)(三)中国移动飞信( Fetion ) (20)1.发展策略分析 (20)2.目标市场 (20)3.竞争优势 (21)4.竞争劣势 (21)五、即时通讯(IM)行业热点分析 (21)六、即时通讯(IM)行业发展趋势及预测 (22)(一)行业发展趋势 (22)1. 整合多种业务 (22)2.扩张移动平台 (23)(二)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23)七、结论 (31)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e,简称IM)是指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等的业务。

自1998年面世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即时通信的功能日益丰富,逐渐集成了电子邮件、博客、音乐、电视、游戏和搜索等多种功能。

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软件,即时聊天已经突破了作为技术工具的极限,被认为是现代交流方式的象征,并构建起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的网民在飞速增加,即时聊天的社会影响也随即凸显。

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它对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即时通信行业的前景如何? QQ和MSN是否能够改变人们以电话为传统的通信方式? 腾讯会成为下一个电信运营商么?即时通信会颠覆整个互联网和电信行业么? 为了帮助即时通信的服务商和潜在进入者以及其他投资机构了解即时通信行业格局及其发展趋势,我们小组对即时通信服务商,电信运营商和消费者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了文献资料,撰写出了这份分析报告。

即时通讯(IM)的相关概述一.研究背景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网络配套设施的完善,即时通信软件的功能也日益丰富,即时通信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聊天工具,它已经是成功具有交流、娱乐、商务办公、客户服务等特性的综合化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CNNIC)调查也发现,随着互联网其他服务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一批依托于其他互联网服务的新兴即时通信工具也得到迅速发展。

2.即时通讯分类与其他互联网服务相比,即时通讯市场细分明显,产品导向的特性造成每款主流即时通讯软件均有特征较为明显的用户群。

为了更明确的描述即时通讯软件特性,CNNIC从垂直性、通用性以及不同软件的传输特性等维度对市场上主流的即时通讯软件进行分类,如图1所示。

图13.研究范围IM软件分类图本次研究分析的即时通信产品主要限定在个人应用级别以内,研究产品涉及腾讯QQ、飞信、MSN、新浪UC、百度Hi、Skype、阿里旺旺等即时通信软件,类似IBM Same Time、微软LCS、通软联合go com 等企业级即时通信软件并不包含在本次报告研究范围内。

二、即时通讯(IM )市场环境(一)市场运行环境分析即时通信最初是由AOL 、微软、雅虎、腾讯等独立于电信运营商的即时通信服务商提供的。

但随着其功能日益丰富、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即时通信增强软件的某些功能如IP 电话等,已经在分流和替代传统的电信业务,使得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采取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近年来,即时通信市场用户规模增长迅速,市场规模前景广阔。

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即时通信用户也日益增长,2004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数达7000万人,2005年达到9300万人。

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即时通信用户已接近一亿人。

而到2008年即时通讯行业活跃账户数量已达五亿,2009年为七亿,2010年接近九亿用户,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用户数量为9.88亿。

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以前即时通讯用户数量一直是大幅度增长,2010年下半年以后开始小幅稳定增长。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2004年2010年图2 2004年—2010年IM 用户数量增长变化图移动即时通信市场有着更加巨大的成长空间和诱惑力。

从1999年腾讯推出OICQ算起,即时通信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12年的时间。

目前国内即时通信领域的竞争呈现“诸侯混战”的态势。

其中,腾讯QQ一枝独秀,注册用户数已超过了6.8亿,同时最高在线人数早已突破一亿;MSN进军中国市场,在没有花大力气的情况下也发展迅速;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挤入即时通信市场跑马圈地;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也是虎视眈眈。

据艾瑞咨询2005年对即时通信市场的调查统计,QQ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8.8%,MSN为13%,网易泡泡为1.6%,淘宝旺旺为2.1%,雅虎通为0.7%,其他即时通信软件占3.1%。

而到2011第一季度新的调查显示,QQ的市场占有率为72.97%,阿里旺旺为12.15%,飞信为6.27%,MSN Messenger为4.95%,Skype为1.95%,新浪UC为0.88%,网易泡泡为0.39%,雅虎通为0.18%,其它0.27%。

2005年即时通讯软件市场占有率图3图4可见,当前即时通信市场的格局处于垄断竞争状态,代表娱乐方向的腾讯和代表商务方向的微软MSN已成为主流即时通信提供商。

在确立了各自领域的领先者地位后,它们又纷纷向对方的用户群体渗透,如腾讯推出了用于商务环境的客户端软件,而MSN也在客户端软件中增加了诸多娱乐要素以吸引娱乐用户。

同时,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即时通信系统的同质化竞争日益突出,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今后即时通信市场的决胜将取决于内容和增值服务的创新上。

我国的移动运营商从几年前就开始涉足即时通信市场。

最初是与主流的即时通信软件和业务提供商合作开展业务。

例如,中国移动和腾讯合作,提供移动QQ;中国联通也和MSN、腾讯合作,推出了移动即时通信业务。

目前,移动运营商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即时通信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利润,已不仅仅满足于提供网络平台所获得的收入,而是希望直接参与到即时通信的运营之中,从“网络提供商”转变到“服务提供商”,也都下决心要发展自己掌控的即时通信业务。

移动运营商的进入必将使这个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的市场更加激烈,并将使即时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二)市场宏观环境分析中国持续快速增长的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数和突飞猛进的宽带用户规模为即时通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用户基础。

依据PEST模型分析即时通讯市场的宏观环境如下:图5 即时通讯行业PEST分析1.政治环境(Political)影响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监管事件如下:★胡锦涛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中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中,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对于互联网监管的新思路,并且把互联网的管理提高到了关乎“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高度。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方向,同时对于我们传统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新挑战,党要以“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管好互联网,“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文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等14部委于07年3月份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货币的规范和管理,严格限制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虚拟货币的总量以及单个网络游戏消费者的购买额;严格区分虚拟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实物交易,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的虚拟货币不能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只能用于购买自身提供的网络游戏等虚拟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如需将虚拟货币赎回为法定货币,其金额不得超过原购买金额;严禁倒卖虚拟货币。

★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我国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主要政策。

在推动相关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同时,政府也提出一系列相关规范和政策保障互联网增值服务的进一步快速、健康的发展。

主要影响即时通讯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行业监管呈现以下特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互联网受到重视,政府鼓励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强互联网发展的平衡性,注意减少数字鸿沟。

☆对于互联互通、虚拟货币等焦点问题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强化,版权自律联盟,基于互联网的内容版权保护不断成为热门话题。

☆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政策逐步清晰,对于涉及黄色、反动等敏感性内容的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强。

☆互联网监管已经被纳入社会治安综治工作。

政府及公安、信息产业、广播电视、通讯管理等部门依法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建立健全互联网治安综合防控体系,预防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2.经济环境(Economical)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费者在终端和网络方面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为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与即时通讯相关的消费与支出必将大幅增长。

★PC 终端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走低,刺激消费型电脑的消费需求。

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PC 终端市场进一步拓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用户开始尝试学习使用PC和互联网服务。

★宽带的普及,随着宽带在中小城市的普及,宽带用户规模稳步增加,互联网服务逐步转向为一种生活化的普及服务。

★手机等非PC 的互联网终端发展迅速,互联网越来越具备无线化、移动化,随时随地开启的互联网进一步强化了网络服务对于用户的粘性。

3.社会环境(Social)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和互联网使用门槛不断降低的推动下,互联网呈现社会化趋势,用户参与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网络成为人们交流的一个虚拟平台。

易观国际认为,互联网的社会环境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会化关系网络逐步形成,社会性特征催化了一些新的应用出现,也强化了即时通讯服务的用户粘性和忠诚度。

★长尾营销、六度分离、去中心化等发展趋势说明,个性化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越来越以用户为中心。

以用户为中心的即时通讯逐步成为互联网普适(Ubiquitous)的服务。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沟通手段种类还不多。

即时通讯成为继电子邮件之后互联网通讯手段的新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