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战国经济

春秋战国经济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 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 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根据所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 (1)使秦国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其实力,不东 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人。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 伐。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 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 ——《资治通鉴》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 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 (楚人入 (2)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 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 资大、见效慢,但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 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 王乃除逐客之令。 幅度提高。 ——《史记》 (1) 材料中郑国为何要修建郑国渠?秦王知道真相后做出了什么决 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结合郑国渠和都江堰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 的作用。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 目的:
建统治。
(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 表现: 是末业。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 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 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 评价: 萌芽的发展。
材料:《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
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 司马犁,字子牛。 ——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
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
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牛耕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兴起,也说明了 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6.影响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发展 ②小农经济下,农民不同程度的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 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③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④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 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 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荒疾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破产,大规 模农民战争酝酿、爆发。随着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农 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训,调整政策,小农经济又开始一个新 的轮回。
4.地位:
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 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关系到古代经济的繁荣 和政权的安危。
5.评价: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1)积极性: ①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 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 ②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 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局限性: 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 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 延续的重要原因。 ②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 致农民起义爆发。
戽斗,这是一种原 始社会晚期就出现了 的灌溉工具。
使用人力
辘轳
利用轮轴原理体提取 井水的起重装置。井 上竖立井架,上装可 用手柄摇转的轴,轴 上饶绳索,绳索一端 系水桶。摇转手柄, 使水桶一起一落,提 取井水。春秋时期, 桔槔、辘轳等提水工 具就已经广为流行。
桔槔
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取水机械。春 秋战国时使用桔槔的地区主要是经济 比较发达的鲁、卫、郑等国(今山东 西南、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4)自耕农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 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耕细作增加产量成为最低的劳动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手工业
一、成就
冶金业:春秋时期人民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技术。
春秋战国之际进入铁器时代,铸铁 件大量用于制作农具、手工工具等。 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钢应用 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商人从政——吕不韦
2.商业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特产。
3.重要的商业中心: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
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 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 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市”依赖于“城”而存在。即经济中心依赖于政治中 心而存在。
七、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小结:
重点: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表现:
(1)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 人力基础。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 (3)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大农业生产过程中,人
民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生产。
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 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小结:
社会重大变革
2.畜力耕田的推广 4.水利工程的灌溉
农业: 1.铁制工具的进一步推广 3.耕作技术的进步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积极作用: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 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②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2)消极作用: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 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 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③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 的恶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商业
一、商业的发展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 (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
力的自由商人),商人的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
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私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 巨商。
弃政经商——范蠡 “陶朱公”
井田制瓦解 1.形成:
(1)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最典型的是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 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私有制。“改帝王之制,废井 田,民得买卖。”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商鞅还以实行 “以军功行田宅”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地主所有者。 (2)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中央集权制度和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 确立。 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地主和自耕农名下 2.特点: 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古代, 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 的直接提供者。)
二、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的垄和沟,把庄家种在垄上。优点:垄台土层厚, 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垄作地表面积比平 地增加 ,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垄台与垄沟位差大, 利于防涝和抗旱;利于集中施肥等。 相关链接:最早出现的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畎,是沟;亩是 垄,其实 也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 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在低田里将 作物种在垄上。是西汉代田法的前身。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农业
一、耕作方式的变化
铁犁牛耕: 是中国传统社会 的主要耕作方式
的春 铁秋 揷时 期 铁铧犁 战国魏
曲柄铁锄
铁 制 农 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 代替石骨农具
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
牛耕的运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 牛耕 史上农用动力的 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主要形式: 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 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 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占 有的土地较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 的土地,把部分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4.土地兼并:(见学案)
பைடு நூலகம்
四、灌溉工具
用竹篾、藤条等编成, 略似斗,两边有绳, 使用时两人对站,拉 绳汲水。徐光启《农 政全书》:戽斗,挹 水器也……凡水岸稍 下,不容置车,当旱 之际,乃用戽斗。控 以双绠,两人挈之, 抒水上岸,以溉田 稼。”
六、小农经济(经营方式)
1.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 料;生产力的发展使其有能力进行独立生产活动。 ③政府为保证财源,多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 济。
3.特点:
(1)自给自足性: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 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2)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 概括: 织。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3)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苛 ③铁犁牛耕一直成为中国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注重 政、土地兼并等)能力差。 精耕细作。 (5)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 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