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贵族土地所有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
1、春秋:井田制遭到破坏
思考:被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原因?破坏的表现有哪些?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 齐:相地而衰征 BC594 鲁国初税亩 ②表现:不事公田,私田私有
2、战国:私有制确立过程
战国铁农具
铁制农具推广的原因 ①铁农具质地坚 硬、经久耐用,相 对于木器和骨器的 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②而铁资源在自 然界中的分布又远 远超过铜、锡、铅 等。
垄作法: 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 而不种在垄上。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 不种在沟内。
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 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3.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繁荣:打破官府控制局面、市场、商人※ (2)政府政策※
• 相传孔子的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 字子牛,这反映出 A .孔了的弟子注重 B .当时牛耕开始普及 • C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D .农本思想基本确立 • 右图青铜器的出土说明我国农用动力 革命的出现,最迟不晚于 ( ) •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 C.战国时期 D.东周时期
民营手工业
③ 农户的 家庭副业
春秋战国: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
★自相矛盾
从前,有个楚国的商人在 市场上出卖自制的长矛和 盾牌。他先把盾牌举起来 一面拍着一面吹嘘说……
★郑人买履
从前,有个郑国人,打算 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他先 把自己脚的长短量了一下 做了一个尺子……
春秋战国
战国齐都临淄
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时期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秦朝
6世纪 公元前27年476年 中国 《齐民要术》
10倍或十几倍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罗马时代 4-5倍 《克洛米拉农书》 13世纪 英国 3倍 《亨利农书》 “精耕细作”的含义,即它是以土地利用方式为基
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 一系列技术措施,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秦国:商秧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 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句 话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B.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生产力(工具) 铁器※、牛耕※、耕作方法※、水利※ (2)土地制度 井田制破坏,私有制形成※ (3)经营方式 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 ①时间: 春秋战国 ②条件: 铁、牛、封建私有土地制、水利 ③特点 : 生产资料、单位、模式、产品分配、生产技术※ ※ ④评价 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⑤地位及原因: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4)土地兼并问题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的发展经营形式 (1)官营手工业 (2)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玉 垒 山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示 意 图
: 3、组成:3
2、位臵 分洪:“鱼嘴” 使 岷江水从两边分流, 左边的外江用于,右 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控制进水流量: 宝瓶口
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 飞沙堰
1、地位:全世界迄今为止, 4、作用: 旱涝保收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宏大 千里沃野 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地位:
(1)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2)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原因:
(1)小农经济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具有生产积极性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为保证财源,统治者 采取保护小农的政策。
4、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2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 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 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 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 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 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 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 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白圭准确掌握时常 行情,在别人觉得多 而抛售时,他就大量 地吃进,等别人缺少 货物需要吃进时,他 就大量抛出。
★与西施一起泛舟齐 国。至陶,操计然之 术以治产,因成巨富 自号陶朱公。因经商 有道,逐成巨富,民 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秦朝相国吕不韦, 由仕而商,成为成功 的大商人后,又由商 而仕立国定君,也是 中国第一位顺利从政 贵居相国之位的富商
(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 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 (2)有利因素:在每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采取奖励垦 其田,或逃而去。 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的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 沉重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的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 土地兼并。 中产之家 (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 (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 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从而 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形成了封建社会一个深刻矛盾。 摘自董煟《救荒活民书》
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 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 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内在 矛盾。
艰难经营的的民间手工业
棉纺织业
民 ① 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 间 家庭手工业 手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工 ② ④ 业 产品出售供 民间消费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 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通过上述两则材料分析,统治者为什么 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具体: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
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 题。 根本:生产力落后
(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
直接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四)开始于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时,首 倡“重农抑商”:农本商末,鼓励 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五)评价
1、积极意义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 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2、消极意义
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抑制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中国在近代大大 落后于西方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阴碍 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 总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 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1、“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 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人多产出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 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吕不韦问其父亲:种田能获利几倍啊?
他的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经营珠宝生意能获利几倍?
其父答:一百倍。 吕不韦再问:帮一个国王 登上王位安定国家呢? 父亲说:那就获利无数了。 吕不韦对父亲说:我现在想做这件事了。
重农抑商政策
(一)含义
重 视 农 业
抑制商业和手工业
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 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 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 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